上海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 意在争夺国际话语权

   2012-08-27 中华石化网中国联合商报

135

近日,上海市宣布全面启动碳交易试点,要力争成为兼容性、开放性和良好示范作用的碳交易市场典范。据悉,200家高耗能企业被纳入上海市试点范围。

这是继本月初北京市宣布于2013年正式启动碳交易之后,我国又一城市的高调“试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表示,国内碳交易市场建设迈出了标志性的步伐,真正从务虚进入了务实阶段。

争夺国际话语权

上海此次启动试点的范围包括:上海行政区域内钢铁、石化、化工、有色、电力、建材、纺织、造纸、橡胶、化纤等工业行业2010年至2011年中任何一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两万吨及以上(包括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的重点排放企业,以及航空、港口、机场、铁路、商业、宾馆、金融等非工业行业中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一万吨及以上的重点排放企业。试点企业应按规定实行碳排放报告制度,获得碳排放配额并进行管理,接受碳排放核查并按规定履行碳排放控制责任。

对于上述范围之外的以及试点期间新增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一万吨及以上的其他企业,在试点期间实行碳排放报告制度,为下一阶段扩大试点范围做好准备。试点期间,可根据实际情况,在上海重点用能和排放企业内,适当扩大试点范围。交易参与方以试点企业为主,符合条件的其他主体也可参与交易。同时,研究并适时引入投资机构参与交易。

碳排放交易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创新性市场化手段。参与碳交易,为企业实现减排目标提供了一条新的、市场化的路径。企业如不能完成减排目标,则可通过在市场上购买不足部分的配额来履行减排责任;同样,企业如通过努力超额完成减排目标,也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其剩余配额,从而获得一定收益。

“接下来,上海将加快碳排放交易相关基础体系的建设,为将来争取成为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做好准备。”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杨雄表示。

据了解,上海在碳排放交易试点准备过程中,一直注重与国际发达国家以及其他碳排放试点省市的交流。上海先后对欧盟及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碳排放交易体系进行深入地学习和研究,还与北京、广东等进展较快的试点省市开展经验交流。

国家发改委人士表示,中国通过有效试点,可以逐步形成平稳有序的全国性碳市场,积累起经验,建立一套较为完整有效的交易方法和制度,就可在全球和区域性的碳市场体系中,不仅代表自身,甚至还可以代表发展中国家,拥有相应的“发言权”。

除了意图掌握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话语权,上海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也是为了完成国家下达给上海的节能目标。“十二五”期间,国家下达给上海的节能目标是单位GDP能耗下降18%、碳排放强度下降19%,幅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节能减排压力颇大。

一场破冰之旅?

事实上,早在2008年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国家就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碳交易市场上来。当年,北京、上海和天津成立了三大环境交易所,杭州、武汉、大连、广州等城市随后纷纷跟进。

2011年11月,国家正式明确在上海、北京等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目前,天津、上海、北京等地已经有了一定的市场规模,全国还有多家碳交易所在建或列入当地政府规划,遍及全国各区域、各省市,甚至到区县。

即便如此,业内人士对于碳交易市场的全面推广还是抱以理性、谨慎的态度。上海的金融业、服务业也很发达,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众多,具备不少独特的条件。但我国的碳交易市场还处在起步阶段,试点城市的成败与否将直接决定我国真正建立碳交易市场的步伐快慢。

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碳排放交易所大多并无实质性业务,只有一些零星的交易,尚未形成规模。我国90%的CDM项目只能卖给国际买家,国内业务主要集中在自愿碳减排方面,占全球碳交易市场的比例也很小。

国家的良苦用心为何难以在市场上见到效果呢?一位不愿具名的企业负责人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目前国内企业对于碳交易并未形成统一概念,虽然也有很多企业自愿加入到碳交易体系当中,但并非市场主流,在碳排放难题集中的钢铁、化工、建筑等领域鲜有碳排放大户参与其中。

上海当地一位钢铁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我国还没有明确的减排配额体系,即使确定排放总量,技术手段也难以确保碳排放额的公平分配。多年来,钢铁行业是碳排放的大户,及时改进提升现有技术,也需要一个过渡的时间。国家在碳排放额的分配上如果不能予以政策上的优惠,很能吸引耗能行业真正参与到碳减排的交易体系中去。

据了解,在上海碳排放交易试点期间,将对试点企业免费发放碳排放初始配额。但记者了解到,初始配额得以免费发放,是拟纳入碳排放交易试点企业与上海市政府博弈的结果。上海市发改委曾组织有关专业机构进行前期调研,先后与近200家企业进行了交流和座谈,、了解本市重点排放企业和主要工业行业的运行现状和发展规划、企业主要能耗及碳排放情况和企业能源管理情况。

“这是一场破冰之旅。”有评论人士悲观地表示,先试点再推广的思路,其出发点是好的,但没有一个全国性、统一性的完整市场,碳交易就不会形成较好的稳定性和流动性,进而导致碳交易无法继续开展下去。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瓦卢瑞克集团与中国石化签署技术合作 全新上线:Fluke Connect Express 福禄克热像分析软件
中国防腐胶带:创新驱动,引领世界管道防护新潮流 阿克苏诺贝尔携手中国石化签署合作备忘录,以绿色高性能防护涂料助力中国企业扬帆海外
华为擎云深圳授权店落地,科技赋能千行百业 曙光云全栈式安全解决方案 保障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