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NG产业起航 民企积极布局LNG加气站

   2012-08-29 中华石化网国金证券

99

2002年国内首座LNG汽车加气站在北京建成投产,该站由河南中原绿能高科有限公司投资并确保LNG的生产和供应,服务对象是北京公交总公司的市内公交车。目前已安全运行6年多,LNG公交客车达到50辆。卓创资讯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31日,中国共有LNG加气站359座,其中山东、新疆、内蒙是LNG加气站较为集中区域。目前中国对LNG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中国正在规划和实施的沿海LNG项目有: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辽宁等,这些项目将最终构成一个沿海LNG接收站与输送管网。

上游LNG工厂及接收站快速扩张

我国现已建成LNG液化工厂49座,LNG日产1938万方,可供20多万辆汽车使用。已投入运行的LNG接收站有广东深圳、福建蒲田、上海、如东、大连五座,总接收能力达1580万吨/年。

LNG价格优势刺激重卡、客车产业发展

据卓创资讯了解,国内有近百座城市正在进行天然气汽车的推广。四川、重庆、新疆等地正在组织开展天然气汽车城际间和区域化示范。新疆、贵阳、湛江、海南等地LNG汽车的示范应用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仅示范城市每年的燃油替代量就已超过300万吨,不到汽车总保有量1%的天然气汽车实现了超过3%的燃油替代效果,每年节约燃料费近百亿元。据卓创资讯数据统计显示,截止2011年底,中国LNG汽车保有量为3.85万辆,其中重卡3万辆,公交车0.85万辆。卓创资讯估计,2012年中国LNG重卡销量将超过2万辆,预计到2015年,LNG重卡年需求将增加到0.8-1.0万辆,占当年重卡销量的10-15%左右;LNG重卡保有量22万台,占重卡总保有量的约5%。

据卓创资讯了解,同体积下的LNG汽车的行驶里程为CNG汽车的3倍。因此更适合长途行驶,大型货车一次性加满LNG后可以行驶达800-1000公里,比其它能源更具备优势。

卓创资讯数据监测显示,LNG气化后价格为4元/升,1.1立方米天然气合一升柴油,则每升柴油当量的LNG价格约为4.4元。而目前各个地区的柴油价格均明显高于此价格。又由于LNG相当于辛烷值130以上,燃烧很完全,不稀释润滑油,不产生积碳,能够有效减轻零件磨损,延长汽车发动机的寿命,可降低发动机的维修费用50%。所以使用LNG作为汽车燃料有着明显的经济优势。

手续繁琐、制约LNG加气站建设速度

面对日益火热的天然气汽车市场面前,加气站数量远不能满足日益高涨的市场需求。截止2012年6月,卓创资讯统计全国LNG加气站数量为359座,有限的加气站满足目前天然气汽车的使用已经捉襟见肘,更不用说推动其发展。

加气站建设进程相对滞缓,对于一般私营建设者来说,一是由于加气站建设受多部门监管,建设审批手续繁杂缓慢;二是缺乏整体的公路车用加气站网络布局规划。

国企抢滩LNG加气站市场

中石油建将在全国布局5000座以上。其中,在河南省,中石油计划到十二五末,实现在全省“三横三竖”高速公路网上规划建设LNG加气站126座,并规划在“五纵三横”国、省道上规划建设LNG加气站122座。另外,在山东省,公司规划“十二五”期间发展LNG加气站720座。此外,中海油“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1000座LNG(液化天然气)加气站。

民营企业积极布局LNG加气站

除三大油外,一些民营企业也积极在LNG加气站建设领域跑马圈地,最具代表性的企业为新疆广汇、新奥能源。疆广汇建成投产的液化天然气加气站已有80余座,主要分布在新疆区内,2011-2015年公司还规划在新疆建设300座LNG加气站,另外,还将逐步向甘肃、宁夏及山东等地辐射。

新奥能源目前拥有CNG加气站203座,LNG加气站20余座,而且提出了以金融租赁、试用、使用、服务为一体的新型车用燃气发展模式。目前新奥计划以西安为中心建设25座LNG加气站,未来计划在陕西省投资20亿元完成50座LNG加气站及配套储备库建设。

备注:

LNG汽车加气站分为两种形式:LNG加气站和L-CNG加气站。

LNG加气站是专门对LNG汽车进行加气的加气站,主要设备包括LNG储罐、调压气化器、LNG低温泵、加气机及LNG车载系统。

L-CNG加气站是将LNG在站内气化后使之成为CNG,并对CNG汽车进行加气的加气站。

这种加气站就是在LNG加气站的基础之上增加了高压气化器、液体高压泵等装置。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科思创联手广汽集团,聚焦飞行汽车材料创新 WPS 365通过一次性系统建设解决能源企业数字化七大核心问题
董事会变更,Monique Buch被任命为科思创新任首席商业官 宏华集团:川渝页岩气服务龙头,持续拓展页岩油、煤层气领域
万容科技亮相INC-5,并与韩国废塑料回收企业签约,开展废塑料化学回收合作 中国石油销售分公司与京东多个业务板块深化合作,共同打造一体化供应链服务模式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