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能逆市布局薄膜电池 或收购正泰太阳能

   2012-09-04 中华石化网21世纪经济报道

153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日前向本报记者透露,一位汉能控股集团(以下简称:汉能)人士在邀请其参加某项活动时表示,汉能正在与正泰集团接洽,准备收购正泰太阳能业务。而就在上周,正泰太阳能就曾爆出暂停薄膜电池生产线的消息。

对此,汉能品牌管理部副部长吕佳丽及正泰太阳能文宣部吴高毅回应本报称:“没听说,没这回事。”

与此同时,汉能也在按照其董事局主席李河君的规划,不断加速布局薄膜电池制造及发电业务。

8月底的青海已是凉风习习,但与这丝丝凉意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能源企业在这块西北高原投资建设光伏制造及发电项目的热情,自去年“9·30会战”之后,青海仍然炙手可热。

29日上午十时许,西宁海东工业园区锣鼓喧天彩旗招展,刺眼的阳光让人无法直视,须跑到阴暗处遮蔽,这对普通人来说也许极为难熬甚至由此产生烦躁之情,但是这恰恰是光伏企业看重这块“热土”的重要原因之一。

十一时许,青海省委常委、副省长骆玉林和李河君戴上白手套挥锹抛土,为青海汉能300兆瓦太阳能薄膜电池生产基地奠基。同一天,汉能50兆瓦并网光伏电站开工仪式也在百公里外的海南州共和县举行。

据了解,海东薄膜电池项目是继四川双流、广东河源等项目之后汉能开建的第九个光伏产业研发制造基地,预计2012年各基地总产能将达3吉瓦。其实,汉能自2009年踏入光伏产业起,就选择薄膜电池这项“非主流”技术路线作为主攻方向,非议之声也由此一直伴随左右。如今的光伏产业已经产能过剩,在哀鸿遍野的情况下,仍然逆势加码,着实让人有些看不懂。于是,“豪赌”、“跑马圈地”、“资本运作”等质疑声浪此起彼伏。

面对种种质疑,李河君似乎显得极为笃定,有着自己的商业逻辑:“我们往往高估了1到2年的变化,而低估了5到10年的变化,新能源的变化、发展往往被我们所有人低估。”

尽管有着宏大的愿景,但来自资金、技术以及商业模式等方面的挑战和谜团却依然横亘在汉能面前,汉能薄膜电池之路的前景最终还得由时间和市场来检验。

逆市押宝薄膜电池

汉能选择了薄膜电池就等于选择了一条高资金门槛的道路。在短短几年之内,连续上马9个生产项目,必然需要海量资金投入。曾有报道称,包括江苏武进、浙江长兴、江苏南京、海南海口在内的8个先期项目耗资约1480亿元,如此巨额投入的来源一直是个谜。

“1000多亿?我们还活不活了?这个数字恐怕是根据地方政府的数据统计出来的,具体数字,我不便透露,只能说跟金安桥水电站的投资额相当。”吕佳丽向本报记者表示。而汉能向本报提供的资料显示,“电站总投资超过200亿元”。李河君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亦表示,8个基地总投资在300亿元左右。

那么到底总投资额是多少呢?孟宪淦告诉本报记者,最近他曾前往湖南参加一个薄膜电池项目竣工典礼,该项目50兆瓦产能的投入为6.8亿元,据此推算,汉能3吉瓦产能资金投入约为400多亿元。

“薄膜电池工艺和设备多数从国外进口,而薄膜技术更新换代快,设备折旧占到成本一半以上,这意味着投资成本和贷款风险极高。”孟宪淦称。

至于1000多亿元说法的出处,有分析人士指出,“地方政府可能会为了凸显招商引资的政绩而向数字注水。”

吕佳丽称,上述项目的投入资金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自有资金,“按照新能源行业惯例,一般只占项目总投资的30%左右”,“而水电业务为光伏业务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剩下的是国家开发银行以及其他商业银行贷款”。

前述资料称,汉能控股集团“是当今国内规模最大,专业化程度最高,横跨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和能源服务的民营清洁能源企业”。其已建、在建水电项目权益总装机容量约6吉瓦,已建风电总装机131兆瓦,包括金安桥水电站、广东省东江木京水电站等多个水电项目以及江苏省如东风电场等风电项目。

此外,国家开发银行还于去年11月与汉能签下了单笔授信额度为300亿元的开放性金融合作协议,为其提供全面支持。

技术路径优劣难测

“过去业界对薄膜电池技术寄予厚望,两年以前,大家还判断,薄膜电池将超越晶硅电池,占据市场50%以上的份额,结果事与愿违,薄膜电池技术进步速度远远落后于晶硅电池,转换效率始终上不去,与此同时,多晶硅价格又大幅跳水,从400美元/公斤跌至现在的不到20美元/公斤,使得薄膜电池的成本优势尽失。这也害死了很多公司。”国内某光伏巨头技术副总刘明(化名)向本报记者表示,“技术进展无法预测。”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弃技术相对成熟稳定且转换效率高的晶硅电池而选择正在发展的薄膜电池的确存在一定的风险。

据汉能全球研发中心总裁丁建介绍,汉能现在主打硅基薄膜电池的转换效率可以达到11%。为了推进薄膜技术进步,提高转换效率,汉能于今年6月并购了德国Q-CELLS公司旗下薄膜电池制造商Solibro,引进德国最先进的CIGS(铜铟镓硒薄膜)薄膜太阳能技术,其转化率高达14.7%。但这显然与晶硅电池平均17%的转换效率仍有一定差距。

面对CIGS技术的进展,刘明向本报记者表示:“很有希望,但肯定不成熟。虽然转换效率高,但是可靠性挑战极大。”

“目前,包括Solibro在内的德国公司以及日本、美国的一些公司都在做相关技术研究,喊得都很响,都有

计划,但几乎都不可量产。”此观点也得到了孟宪淦的认同。

刘明称:“CIGS主要面临制造问题,良率偏低,技术难点多,比如:涉及元素众多,如何调和各种元素的比例以及确定其结构,都是很复杂的问题,这也进一步导致其制成复杂,成品率不高。”

对此,吕佳丽表示:“Solibro已进行了25年研究,技术是成熟的。”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Solibro完成了66兆瓦的出货量,仅次于日本的SolarFrontier。而刘明则告诉记者:“要判断技术是否成熟,一个关键标准就是看它能不能持续扩产。”

汉能品牌管理部另一位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汉能将坚持走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路线,会在这个领域综合考虑多种技术,应用于不用的市场,满足不同的需求,所以不管是硅基薄膜还是CIGS,或未来还有更成熟的技术,汉能都不会排斥。”

而孟宪淦指出:“国内一些科研院校也在推进薄膜技术研究,南开大学主攻CIGS,四川大学侧重碲化镉,由于政府一年科研资金投入仅为500万元,不能满足科研需求,所以进展都不大。汉能倒是可以利用自身的资金和规模优势,将国内的研发力量进行整合,以其全球研发中心为平台,推进薄膜技术攻关,技术突破了,什么都好说。”

全球薄膜市场空间收缩

“薄膜电池转换效率低,造成BOS整体成本高,且稳定性差,发电量难以保障,所以我们很少用。”中广核太阳能开发有限公司财务部经理沙蔚颖告诉本报记者。

无独有偶,作为国内最大太阳能电站投资运营商——中节能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爱珍亦向本报记者表示:“每个公司情况和战略都不一样,对于汉能的选择我不好评价。我们建设运营的电站多数采用晶硅电池,也用薄膜电池,但属于试验性质。原因很简单,薄膜电池转换效率低。”

正是受制于转换效率等问题,使得薄膜电池的市场空间目前仍极为有限。国电光伏(江苏)有限公司办公室李秘书告诉本报记者:“去年国内光伏总装机容量中,90%以上都是晶硅电池,薄膜电池份额很少。我们公司旗下的内蒙古四子王旗40兆瓦电站以及青海格尔木电站也没有用薄膜电池,主要是晶硅电池已经极为成熟并得到市场验证,而薄膜电池发电量难保证且质量不尽如人意。”

在他看来,薄膜电池并非完全处于劣势:“薄膜电池具有温度系数优良和弱光性好的特点。在光线强烈的沙特、中东以及新疆等地,晶硅电池损耗快,有些很难完成25年的寿命,所以在这些地方,薄膜电池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另外,它也更适用于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

“大型地面电站几乎都是晶硅电池的天下,发电工程很少用包括硅基和CIGS在内的薄膜电池。”孟宪淦如是说。

除此之外,受制于并网、储能、城建规划和建筑标准协调以及政府补贴等难题,屋顶电站和BIPV留给薄膜电池的市场空间也不大。由“金太阳”和“金屋顶(BIPV)”两项示范工程的进展就可见一斑。

孟宪淦介绍说,截止到2011年底,列入政府补贴名录的BIPV总装机量为300兆瓦,“金太阳”为1170兆瓦,但实际仅建成了608兆瓦,“只有40%多一点。”

放眼全球,公开资料显示,在2011年全球光伏发电67.4GW的装机总量中,薄膜电池累计装机量为4GW左右,只占据光伏发电不足一成的市场份额。而据孟宪淦介绍,薄膜电池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也在逐渐下降,“由2009年的18%降至2011年的12%。”

丁建也坦承:“晶硅电池将在一段时间内占据85%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剩余的15%则由薄膜电池包揽,其中硅基薄膜电池的比重约为10%,CIGS和碲化镉等类型薄膜电池的比重约为5%。”

面对如此格局,吕佳丽告诉本报记者,到今年年底,汉能薄膜电池达到3吉瓦产能后,将进入一个稳定期,短期内可能不会再投资建设新的生产基地。

“先期建设的8个基地中已有5个基地投产,正处于产量逐步释放,稳步爬坡的过程。目前汉能的产品一部分用于自建的青海、宁夏等电站,自身消耗,一部分已销往欧美,如意大利拉奎拉。我们产能真正释放是明后年的事,显然还有时间。”

自产自销商业模式可持续?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经营的成败除了受资金、技术、市场等因素影响外,更为关键的可能是商业模式。汉能如何在现在有限的市场空间内,实现突围呢?

前述汉能品牌管理部人士向本报证实,汉能内部已经对自身商业模式形成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和预期。其自身定位大致可以概括为“电站开发运营商+系统解决方案及应用服务系统提供商”,即:一方面,通过自建运营光伏电站来消化自身产能,通过发电获得收益;另一方面,为各类业主单位提供全套电力能源系统解决方案及相关服务,以方案带动自身薄膜电池生产销售。

该人士表示:“汉能是一家发电公司,与其他企业不同,不是简单的电池片生产商,作为能源企业,最终产品还是电力。”

汉能提供的资料称,其“在全球进行电站资源开发,目前已与新疆、内蒙古、宁夏、江苏、海南、山东、河北等省区和欧洲等地签订了约10吉瓦的太阳能电站建设协议。”

此外,汉能还在今年6月与宜家(IKEA)签订合作协议,在未来三年中为宜家的中国门店及其供应商提供383兆瓦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用于建设屋顶太阳能电站。“现在已经启动。”吕佳丽向本报表示,近期汉能还将与宜家签订一项新的合作协议,但具体细节不便透露。

就这种商业模式而言,汉能显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刘明介绍说,在全球范围内,作为同样专注于薄膜电池业务的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FirstSolar)正在从一个电池组件制造商向系统方案提供商转型,而它同时也是太阳能电站开发运营商。

根据彭博社数据,第一太阳能很可能是唯一在2012年全年实现盈利的太阳能公司,堪称“奇葩”,这无疑也令其他从事晶硅电池生产的光伏企业汗颜,但却让汉能看到了希望。

浙江省太阳能行业协会秘书长沈福鑫表示,“在青海等地自建电站的模式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必须解决好并网等难题,现在西北地区限电严重,电力消纳倒是个问题。”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