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精神。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建设社会主义需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劳模多为各条战线上的劳动能手,脚踏实地干工作赢得了很高的社会声望。例如时传祥、王进喜、张秉贵、雷锋、焦裕禄等,他们不光人人争相学习,还觉得真实亲切。
随着社会的发展,价值的多元化,人们曾一度对劳模的关注度降低了。今天,党和政府、各级工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使得“劳模”这个响亮的名词再度回到社会主流意识中,同时,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劳模队伍的结构也在不断丰富,企业家、农民工当选劳模已不是新闻。但是,与以往劳模那种成为几代人学习的榜样、成为一个时代记忆的轰动效果相比,如何让劳模真正成为今天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榜样,仍是需要研究探讨的课题。
现在社会不断涌现具有优秀品质的劳模,例如“金牌工人”许振超,“新时期知识型、技能型工人”王洪军……新时期的劳模精神和传统劳模精神在本质上以劳动为光荣没有发生改变,但就是缺少一个像王进喜、时传祥那样的劳模中的核心。这些“品牌劳模”是人们对劳模认知的标志,现在没有这种标志,没有这种领军人物,人们认识起来可能比较困难,毕竟要记住那么多的名字。
现在对劳模的宣传还停留在那种高大全式的塑造,致使人们对劳模的理解存在误区甚至是逆反心理,似乎“劳模”就该与“工作狂”画等号,就该是“不要命”的代名词——没日没夜地加班加点,而又耻于言及报酬;不顾死活地带病顶岗,而又坚持“不下火线”;没完没了地挑战生理和心理极限,而又强颜欢笑……诸如此类的“特殊”表现,将劳模送上“神坛”,成为普通人无法企及同时也不感亲切的“雕像”。
一线工人被忽视也是劳模精神被“遗忘”的重要原因,在吉林省四平市当了10年环卫工人的全国劳模王福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现在,电视里基本看不到一线工人的影子,社会上有种风气,看不起普通工人,把我们当成教育孩子的反面对象。”
时代精神依然需要带头人。劳模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时代精神带头人?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布的《关于推荐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通知》,“无私奉献”已经不再是衡量劳模的关键指标,“对事业有突出贡献”成了评选的首要标准。
新时期的劳模内涵应该有时代特点,现在正是重塑劳模精神的时候。以前我们过分强调了劳模的无私奉献精神,甚至将其“神化”,这就让普通人觉得劳模离自己太遥远。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鼓励先进劳动者的制度应该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体来说,现在的标准中更应该强调的是劳动者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技能。劳模应该向普通劳动者回归,这样,才能激起公众真正向劳模学习的热情,劳模才能真正起到激励和榜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