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奋进创新的作业人——记胜利东辛特种作业项目部张文玉

   2012-09-13 中华石化网中国石化新闻网

137

通讯员(徐杰)“抽油杆防喷器”、“入井液地面过滤装置”、“电潜泵复合打捞工具”、“H型排管固定器”……在这一个个技术创新的背后,会出现同一个名字——胜利东辛特种作业项目部作业31队队长张文玉——一个在创新道路上不断奋进的作业人。

中国有句古语叫“大器晚成”,这个词放在张文玉身上恰如其分。也正是由于2009年的一次小创新,让当时已经年到38岁的张文玉从此走上了技术创新之路。2009年冬天,一次跟班上井时,张文玉无意间发现平时用来装油的油桶,大多都用棉纱塞住出油嘴。这样的方式,不光在加油时,对油料的流量难以控制,还容易使散落的棉穗进入油料,给作业设备带来不必要的损害。面对这个已经在作业队中服役了十多年油桶,张文玉第一次产生了改一改的想法。可是,如何既能保证油料质量,又可轻松控制其流量,成为了张文玉接下来最为头疼的问题。一次洗手中,无意打开的水龙头,让张文玉灵光一现,在油嘴上加一个阀门,不就什么都解决了。这个无心插柳之作,在被项目部全面推广应用的同时,也一下子点燃了张文玉创新的热情,从此他的技术创新之旅也正式开始了。

在随后的日子中,“电潜泵复合打捞工具”、“抽油杆防喷器”等新型工具先后在张文玉的手中研发成功,其中“抽油杆防喷器”获得了2011年采油厂QC成果一等奖的好成绩。

面对不断取得的好成绩,张文玉并没有有所骄傲,反倒是创新的兴趣更浓了。2012年初,在一次和其他作业队干部的交谈中,张文玉发现入井液堵钻,已经成为了各个作业队最为头疼的问题。因为那细小的水眼,只需要半把沙子,就可将其堵的严严实实。这样一来,作业工人一天的工作量不但化为了泡影,更是增加了不必要的工序返工。为了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张文玉走访了许多老师傅,可是得到的答案,几乎都是不太好办。可张文玉偏偏不信这个邪,他坚信一定会有一种方案可以破解这一难题。于是,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扒资料、查信息成为了张文玉生活的全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翻阅书籍的过程中,张文玉发现,自来水过滤器具有除去水中杂质的功能,如果能在入井液与井口之间加一个过滤装置的话,势必会减少堵钻事故发生。这一设想让张文玉初步明确了设计方向,也使他又过起了“施工现场、办公室、工具房”三点一线式的生活。正是凭借着这种永不服输的韧性,一个由绕丝筛管、扶正器、丝堵、139.7毫米套管组成的《入井液地面过滤装置》,终于在张文玉的手中孕育而生。此装置一经问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益,受到了一线岗位工人的一致称赞,此成果获得了2012年采油厂“五小成果”二等奖。

随着知识的丰富和经验的积累,张文玉眼里的“问题”越来越多,似乎一切都有改进的空间。今年6月,张文玉注意到平时捆绑油管桥的毛头绳中细毛,时常在不轻易间进入井内,竟成了油井返修的主要杀手。如何取代毛头绳,避免这种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成为了张文玉又一个急于攻破的难题。白天,张文玉只能利用工作间隙思考。中午在食堂吃饭,他常常是一手拿筷子,一手拿钢笔,想得出神的时候好几次把钢笔错当成筷子戳到菜里。但张文玉顾不上这些,他把想法随时记录在小纸片上,晚上回家整理、翻阅书籍,设计草图,第二天天不亮就爬起来,赶到队上加工工具。正是张文玉这种不服输的劲头,一个由废旧的直径38、直径50、直径62油管焊接而成的《H型排管固定器》,终于在张文玉的手中研制成功。该装置的出现,在使毛头绳捆绑油管横担成为了历史的同时,也标志着张文玉的技术创新由此前一年一项的平稳起步,正式进入了一年多项的高速时代。

执著地探求,全心地投入,张文玉用智慧和汗水,在一个个技术创新的背后刻上了自己的名字,同时也连续多年被授予采油厂文明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