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旺盛的内需拉动和扩大进口的政策导向,有力地拉动了全球贸易快速增长,尤其是金融危机后,我国成为全球贸易恢复增长的引擎。图为繁忙的天津港。(CFP供图)
编者按 今年以来,我国接连出台《关于加强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均提出要在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进口,适当扩大进口规模。
在世界经济增速放缓,我国出口压力有所增加的情况下,为何“扩大进口”被屡屡提起?我国的进口贸易现状如何,这桌丰富的政策“套餐”又对企业进口提供了哪些便捷途径?本报将分上下两篇,对此进行深入报道,梳理我国近年来进口贸易的发展情况,解读我国促进进口的种种措施。
进口看政策
2012年3月,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就进口工作专门提出了要求,表明加强进口的重要性。
4月30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通过扩大进口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6月11日,商务部召开全国进口工作视频会议,全面总结我国进口工作,深入分析进口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研究部署各项促进进口工作。
9月6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主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产品洽谈会在北京开幕,旨在落实政策、搭建平台,促进中国从对华贸易逆差较大国家的进口。
9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讨论通过了《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扩大进口,重点增加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等产品。
进口扩大: 可以促进贸易平衡发展
“积极扩大进口,重点增加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以及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生活用品。”这是上周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中的重要内容,而这也是近日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产品洽谈会上传递出的信息——加强进口不是中国的权宜之计,将是长期政策选择。而这些,对于长久以来以出口带动对外贸易的我国,促进进口到底有何意义?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部副主任白明对此作出了解释:“近些年来,随着中国成为当今世界上的贸易大国,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是否平衡已经变得越来越至关重要。加入世贸组织10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其中货物进口年均增长22%,规模增长了4.9倍。固然,第一大出口国与第二大进口国同属贸易大国范畴,但对于中国来说,两者之间还存在着巨大差异。而弥补这种差异无非要靠两种办法:一种是抑制出口增长,在当前出口贸易增长受国内外一系列不利因素影响而出现减速的情况下,抑制出口增长无疑是‘馊主意’;另一种办法就需要进一步加快进口贸易的发展。”
而白明口中的“差异”即是贸易不平衡。
长期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以出口带动,出口总体增速快于进口,特别是重工业的出口几至极限。数据显示,从2003年到2007年,在全球经济的上升周期中,中国对外贸易的不平衡状况显著加剧,贸易不平衡指数从2.99%攀升至12.14%。2009年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消费市场紧缩效果明显,中国的对外贸易不平衡影响逐步降至了4.26%,尽管有所缓解,但影响仍然巨大。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家指出,在相当多的情况下,贸易不平衡成为其他国际贸易伙伴指责中国经济的借口,甚至以改变贸易不平衡作为对华市场开发的先决条件。因此,加强进口有助于我国实现与全球贸易合作伙伴的合作共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张琦也持有相同看法。她说:“加强进口应该是中国的长期政策选择。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长期过程,可以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则可以进一步释放国内市场的潜力。所以说,中国对于进口具有长期的市场需求和增长动力。”
对于部分企业担心受到进口产品的冲击,商务部外贸司司长王受文说,扩大进口有的时候会和国内产业的安全产生一定冲突,关键是要把握好尺度。加强进口的同时也要确保进口产品和国内产品要进行公平的竞争,对于可能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进口产品,可以应用世贸组织赋予中国作为一个成员的权利,采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手段,来确保进口产品和我们国内的产品能够进行公平竞争。
进口演变: 从扩大规模到优化结构
实际上,多年以来,中国推动进口的努力成效显著。
根据商务部资料,近年来,中国进口规模急剧扩大,进口贸易从1978年的110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1.7万亿美元,增长了160倍。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的进口规模每年增长超过1000亿美元。1978年中国的进口贸易占全球不到1%,2011年已经达到全球的9.5%。
这其中,对石油等能源的进口更是高速增加。2007~2011年,我国原油进口量从1.6亿吨增长为2.5亿吨,年均增幅为11.4%,进口额从796亿美元增长为1951亿美元,年均增幅为37.7%。与此同时,我国液化天然气进口量从291万吨增加为1221万吨,年均增幅为43.1%;进口额从6亿美元增加为27.6亿美元,年均增幅为76%。
不仅是进口规模上突飞猛进,进口商品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在初级产品进口中,从满足生活需要到满足工业生产需求的转移成为了主线。1980年,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产品进口占42.1%;而到“十一五”末,矿物燃料、润滑油类商品的进口占到了43.6%,进口额则比1980年增长了930倍。
在工业制品进口中,高新技术产品与工业制成品进口额的比重呈现走高趋势。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在2003年突破千亿元大关后,一路持续攀升,到“十一五”末,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达到4127亿美元,2011年进一步增至4629亿美元。
以化工行业为例,随着我国甲醇、乙烯、橡胶制品、涂料等工业迅速发展,已经能满足国内生产需求,因此很多企业将进口的主要方向瞄准了技术含量较高的精细化工品。例如,六氟化钨是一种高附加值产品,目前中国尚没有规模较大的工业化装置,我国企业在加大研发的同时也扩大了进口。
这些变化显示了我国在推动进口贸易方面所作的努力,据商务部数据,截至目前,我国已将737个税号的产品进口关税降至入世承诺水平以下,取消超过800个品种产品的进口许可。除粮食、食糖、羊毛、棉花等少数产品外,中国已取消对其他所有进口产品的配额限制。目前,中国对来自最不发达国家进口产品实行零关税待遇正在稳步推进。
对于我国进口贸易存在的种种变化,白明认为,这些变化很大程度上显示了我国的进口依存度,也充分显示了促进进口的必要性。
首先,稳定和引导包括各种能源资源在内的大宗商品进口有助于确保对国内资源与国外资源的平衡利用。不仅能够弥补国内现实的供求缺口,而且也有助于实现我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解决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有效途径。
其次,积极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有助于在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与追求经济发展质量之间实现平衡。目前看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之路还未完全摆脱粗放型增长模式,拼的是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而在技术投入方面相对滞后。如果能够进一步加大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力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自身的技术“短板”。
进口壁垒:从越筑越高到有望放松
尽管我国在推动进口贸易方面硕果累累,但中国当前进口的症结仍在于,欧美等对华在用于高科技领域的化工新材料、特种设备等方面出口作出了严格的限制。
针对中国,美国商务部工业安全局还特别发布了高科技出口的中国政策,宣称为了“加强对中国的安全贸易”,对20类产品出口到中国作出了军用限制,包括贫化铀、碳纤维、光感纤维等。
除了美国,欧盟则通过采用设置技术壁垒、打“保护知识产权”牌等手段限制对我国的高新技术出口。如欧盟专门命令禁止新材料、船舶设备等产品向中国出口。
数据也佐证了欧美对我国技术出口的限制:2001年,我们从美国进口的高技术产品占到中国的18.3%,去年我们从美国进口的高技术产品只占到我们整个高技术产品进口的7.1%,从欧盟2001年进口的高技术产品占的比重是17.7%,到去年只有8.8%。
虽然壁垒高筑,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国家和地区放松对华高新技术出口限制是大势所趋,我国进口贸易前景明朗。
一方面,由于我国领导人多次于不同场合敦促和呼吁欧美放宽对华出口的不合理限制,在今年的第4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华上,美方已经承诺努力促进民用高新技术产品对华出口。而欧盟低迷的经济形势更是将扩大对华出口当成了促进经济复苏的良药。
另一方面,我国通过为进口重点技术和装备提供贴息支持、通关便利等措施,鼓励扩大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在也一定程度上激励了相关企业为此而努力。例如,在最新的《鼓励进口技术和设备目录》中,鼓励进口的环保技术有污水再生利用膜生产技术、废旧纤维制品回收利用制造技术等10多种。
②图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产品洽谈会上巴西举办的专场洽谈会。巴西外交部贸易投资促进司官员伽马认为这样的活动可以增加巴西对中国出口。(本报记者 刘雅文 摄)
2012年1~7月我国化工行业进口情况
产品名称 累计数量(万吨) 累计金额(亿美元)
无机化学品 734 63
有机化学品 2913 382
化肥 565 27
农药 4.2 3.8
涂料、染料、颜料类产品 43 23.8
合成材料 1830 308
天然橡胶及橡胶制品 248 106.8
化学矿 745.8 15.6
专用化学品 247.4 115.6
其他化学制品 84.5 37.5
化工专用设备 0.68 36.7
天然原油和天然气开采 17846.7 1434
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 3108 226.9
塑料加工制品 97 96.8
2012年1~7月石油和化工行业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情况 单位:亿美元,%
2012年上半年石油石化设备主要产品进出口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