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林博)2011年度中国石化集团优秀共产党员名单揭晓,名单里有一位普通的基层干部,他就是多次获得华北石油局和物探公司“技术标兵”、“优秀干部”、“优秀先进生产者”奖章的华北石油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简称华北物探)445队队长杨树彬,在加入华北物探的13年时间里,他用勤劳的汗水谱写了感人的创先争优之歌。
脚踏实地:做别人不愿做
1999年,稚气未褪、身体单薄的杨树彬大学毕业一毕业就来到华北物探的前身——第四物探大队445队,成为一名普通技术工人。
当时445队室内组刚设立资料解释岗位,要求知识全面,分析判断能力出色。组长介绍时讲:“这个岗位技术含量高,稍有失误就会影响项目评定。”很多同事怕带来负面影响而不愿到这个岗位,杨树彬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
面对同事们质疑的眼光,杨树彬暗下决心,每天早起晚退,瞅准机会就练习,向经验丰富的老同志拜师。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他就掌握了资料解释的要领,同时利用空闲时间学会了相邻技术操作,成为了分队小有名气的“专家”。
勇挑重担:我是党员我上
2009年4月,445队承担西藏羌塘盆地笙根地区二维地震采集项目。但分队长这时正好调离,组织把眼光投向了杨树彬。考虑到西藏工区艰苦的环境以及他从也门回国不到1个月,公司领导带着试探的口气征求他的意见。“我是党员,西藏工区我上!”杨树彬二话没说,就接受了任务。
“过了五道梁,哭爹又喊娘”,虽然在格尔木经过几天适应,但当他带领车队翻越唐古拉山时还是遭受了一阵高原反应的折磨:头痛欲裂,心悸恶心,两腿沉重得像灌了铅似的,晚上几乎不合眼。即便如此,他还是惦记着弟兄们,行车中通过电台了解职工的身体状况,晚上住旅店后又挨着房间看望职工,并鼓励大家“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
班戈县距离工区300公里,由于路况不好,进藏车队跑了整整一天,到达工区时已经是傍晚,老天爷好像和他们作对一般,飘起了鹅毛大雪。他顾不上休息,立即带领职工搭建帐篷、架设电线、调试发电机,此时他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决不能让职工挨冻受饿。晚上12点,帐篷终于搭好了,电通了,电暖气热了,职工也吃上了热气腾腾的面条,杨树彬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打造一流:细心精心用心
杨树彬认真钻研操作方法,在提高生产质量上狠下工夫,把“下一道工序就是用户”的工作理念始终贯穿在工作的每一刻。
2011年下半年,鄂尔多斯油气会战拉开序幕,杨树彬带领445队进行什股壕三维项目施工。看到钻工们情绪不高,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细心与个别钻工进行了交流,得知工区内地面看着一样,地下岩层构造变化很大,高速层深浅不一,现有钻井设计严重影响效率。
第二天一早,杨树彬带领技术负责、分线设计人员跟随钻机班出工,分析泥沙与地质工造,组织了生产试验,找出问题并重新定制了钻机作业指导书。根据地质差别制定不同的生产计划,并且每台钻机打完一口井,都必须经过监井人员泥沙检验后,才能进入下一口井作业,生产计划工作量逐日递增,一台钻机每天增加3-5口井,半个月后,该工区日钻机产量由原来的700口/天,提升到1200口/天,不仅流水线畅通了,质量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
杨树彬通过精心组织,科学安排,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出工62天时间,完成了49636炮的工作量,平均日效达801炮,刷新了该探区多项纪录,实现了“高速度、高效益、高质量”目标,为油气会战赢得了先机,职工收入也得到保障。
凭着对岗位的无限热爱,对技术的勤钻细研,对质量孜孜不倦追求,杨树彬得到了公司和职工的认可。然而在成绩面前,他并不满足:“华北石油要实现科学发展,还需要我们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要继续立足本职创先争优,比学赶帮超,争取为油气大开发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