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怎样促进进口?

   2012-09-20 中国化工报杨晓宇

162

 


①今年上半年江苏连云港港口进口化肥、液体化工品、氧化铝、煤炭、纯碱等散杂货吞吐量6218.4万吨,同比增加1340万吨,增长28%,增幅居近几年来前列。图为繁忙的集装箱码头。(特约记者 朱华南 摄)
  
 

  我国是石化产品进口大国,今年上半年,石化行业进口总额2382.03亿美元,同比增长13.1%,占全国进口总额的26.9%。特别是对于高端化工产品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合成树脂进口量1543万吨,进口额245.1亿美元。今年1~7月份,我国进口专用化学品247.4万吨,再创新高。作为进口大户,促进进口政策与石化行业发展息息相关,未来我国将从哪些方面为进口企业提供便利?又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促进企业进口?记者对业内人士进行了采访。
 

      数据看进口


  2011年,我国原油进口量25255万吨,进口额1951.31亿美元,净进口额1932.22亿美元。成品油进口量18322万吨,进口额321.72亿美元,净进口额113.51亿美元。液化天然气进口量1221万吨,进口额57.46亿美元。


  2012年1~7月,农药进口42631吨,同比增长20.8%;初级形状塑料进口1314万吨,同比增长1.9%;聚酯切片进口113423吨,同比增长9.7%;ABS树脂进口97万吨,同比减少11.7%。


  2011年,中国原油进口前五位国家:沙特、安哥拉、伊朗、俄罗斯、阿曼;液化天然气进口前五位国家:卡塔尔、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尼日利亚、也门。


  2011年,我国材料技术进口额49.65亿美元,占高新技术进口总额1.3%。


      加强金融支持 增强进口企业综合实力


  “最近这几年,中国在国际市场买什么,什么就涨,而且越是大宗商品越是如此,这也成了困扰不少企业的难题。国内很多进口企业能力欠缺,融资渠道欠缺和融资能力不足降低了进口企业的议价空间,缺少对资源的控制力和对价格的影响力,使得企业总是处于被动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进口贸易。”一位长期从事外贸工作的参会代表对记者说。


  在今年早些时候,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也曾指出,国内具有进口资质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进口内销的企业数量不多,对外议价能力不强。以天然橡胶进口为例,我国虽是天然橡胶进口大国,但在进口天然橡胶价格方面却没有太多发言权,其原因之一就是国内进口企业能力不强,企业的采购数多但金额小,“散兵游勇”式的进口方式让企业吃了苦头。


  对此,业内专家称,在企业进口过程中对其进行金融支持显得十分必要,这将有利于进口企业提高进口的实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今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条件的进口合理信贷需求,积极提供信贷支持;进一步拓宽进口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扩大直接融资。


  记者在广东、重庆等省市出台的促进进口相关政策中也发现类似政策。比如广东省提出,要发挥促进进口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以贴息、资助等方式,鼓励金融机构进一步优化、创新进口信贷产品和服务;支持商业银行开展进口信贷业务,发展进口项下的贸易融资,加大对企业进口鼓励类技术和产品的资金支持力度。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专家认为,金融支持应覆盖企业进口的整个流程。他们建议,除传统的进口贴息外,也可探索其他的金融支持措施。比如金融机构可以对企业为寻找海外出口商和实地考察提供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以化工产品为例,自原料进口到生产成为最终产品,要经历多道环节,进入消费的周期较长,企业回款压力较大,可探索适当延长贷款的还款周期,使得进口企业避免陷入因往来账周期不匹配的窘境。


  除此之外,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王受文还表示:“今后国家还将引导具备有实力的企业整合外贸、物流和内贸环节,发展具备全球采购、物流配送和国内市场投放能力比较大的大型跨国企业,特别要鼓励国内的商业企业经营国外的品牌消费品来发展直购式的销售平台。”

  
    为企业减负 提高效率促贸易便利化


  对于很多从事化工进出口的企业来说,今年8月1日,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在全国范围实施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无疑是一个好消息。这次改革对正常企业大幅简化管理手续,其内容包括简化进出口贸易收付汇业务办理手续和程序,调整出口报关流程,简化出口退税凭证。据了解,改革简化了收付汇单证审核和退税流程,企业退税周期较以往加快1~2个月;精简了相关政策法规,废止了相关规范性文件116个。


  这一举措仅是我国接连出台促进进口政策后,有关部门通过促进贸易便利化来促进口的一个缩影。我国进口程序一直较复杂,以化工产品进口报关为例,由于化工产品的特殊性,其报关申报需要进行备案,成分审核,商标审核,无毒害实验,危险等级等系列过程。上海一家专门从事化工进口报关业务的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鉴于化工产品有危险性,国家有关部门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其进口程序相当复杂,尤其是提前作业的耗时相当长,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进口企业的成本。”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通过简化办事流程,降低交易成本已成为有关部门目前重点研究和实施的工作,今后将惠及更多进出口企业。王受文表示,商务部目前已经与海关总署和质检总局建立了密切的协作联系机制,要进一步改善进口检验检疫程序和海关通关环境,提高货物进口通关的便利化程度,同时继续优化进口环节的管理措施,比如积极清理进口环节的不合理限制,降低进口环节的交易成本。


  海关总署研究室副巡视员万中心表示,海关目前正在从四个方面进行努力,以提高通关效率。一是加快业务改革的步伐,开展通关作业的无纸化改革试点,扩大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区域通关模式的适用范围,使整体通关效率大幅度提高;二是推进诚信管理,建立进出口企业诚信管理系统,完善以企业为单元的资信管理平台;三是深化海关国际合作,帮助国内企业逐步融入国际市场;四是减轻企业负担,取消报关单的条码等收费项目,最大限度减少纸质进出口报关单的签发需求,简化手续、降低企业成本,切实为广大进出口企业减负增效。


  万中心还强调,海关将加强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建设,继续推进“大通关”建设,加快电子口岸建设。对此,专家建议国内不妨研究和借鉴新加坡模式。据了解,新加坡建立的是一站式电子通关系统,进出口商可通过该系统进行一次性无纸报关,只需要报关一次,80%的用户可在20分钟内完成包括海关、检验检疫、税务等在内的整个通关手续。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进行科学化管理以提高效率,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鼓励“走出去”  通过对外投资助力进口


  “去年中国对外投资达到了600亿美元,这些海外投资可以说为我们扩大进口也创造了一些机遇。这些投资到海外,有从事能源生产、农业开发、海洋资源的利用,同时又一些海外投资是在国外进行加工装配制造业,给当地带来了就业机会,加工出来的产品可以销售到第三国市场,也可以向中国来出口。所以海外投资也是我们进一步扩大进口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王受文说。


  “在对外投资促进进口方面,美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贸促会专家告诉记者,美国十分注重通过对外投资开展公司内贸易和产品内贸易,形成关联进口。美国是世界第一大对外投资国,拥有一大批综合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这些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相比具有技术优势、产品差异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通过内部交易减少成本,进而扩大关联进口,很多跨国公司建立了全球营销网络,也能够有效带动美国进口。


  另外,“走出去”也被业内专家视为解决我国原油等大宗商品在进口过程中由于缺乏定价权而屡屡高价买单的有效办法之一。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研究员称,坚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争取到国外开采资源,在盈利和保证国内供应的基础上,逐步改变国际市场供求关系。


  而中国企业走出去也成果显著,特别是化工企业收获颇丰。很多化工企业已纷纷加入“走出去”大军:中化集团目前已在全球19个国家设立44个经营机构,中化集团的跨国指数已经超过60%;长联石油控制有限公司、盐湖太极集团、兖州煤业等企业已经进军加拿大;江阴澄星也通过与著名跨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开展直接合资合作。


  业内人士表示,在鼓励企业“走出去”扩大投资的同时,国家还应对企业进行相关支持。


  首先,应加强对“走出去”企业的金融方面的支持力度。应对“走出去”的企业在贷款、保险、担保、用汇、退税等方面尽可能提供多的支持。其次,加大对能源、资源型海外投资的支持力度。国家应扩大和完善海外能源、矿产资源勘探基金的规模与管理体制,由国家承担前期风险程度最高的勘探风险,分担和减轻企业风险。再次,建立跨部门的领导协调机制,推进对外投资合作便利化。商务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应积极推动尽早制定国家的《境外投资促进法》,将企业“走出去”纳入法律框架之下。充分发挥商会、协会的作用,建设对外投资合作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为企业提供安全信息、风险预警、投资环境等服务。

 


②中国政府近来发布加强进口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要求在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进口,适当扩大进口规模,促进对外贸易基本平衡,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CFP供图)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六千万吨特大型油气田意味着什么 电都去哪儿了?——从用电量曲线看中国经济活力
能源发展方向定调 构建全新能源体系 水资源短缺,威胁世界粮食安全
生物柴油:踟踌不前,难在哪里 有人欢喜有人忧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