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碳酸盐岩储层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

   2011-05-13 石油石油

87

      中国石油网消息:“普光与建南气田碳酸盐岩礁滩相储层深埋溶蚀作用对比与选区条件研究”项目,日前顺利通过中国石化科技开发部鉴定委员会的技术鉴定。专家认为该项研究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是由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完成的。

      前人研究表明,普光与建南气田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相碳酸盐岩储层的发育和分布,均受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的控制,储层中孔隙的发育与埋藏溶蚀的改造密切相关,普光气田储层中埋藏溶蚀孔隙比建南气田发育,但埋藏溶蚀对普光与建南气田储层的影响程度及其差异还不清楚,埋藏溶蚀的主控因素及机理也有待深入研究。“普光与建南气田碳酸盐岩礁滩相储层深埋溶蚀作用对比与选区条件研究”项目,就是根据普光与建南气田碳酸盐岩储层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区域背景分析—典型剖面解剖—实验模拟—埋藏溶蚀作用控制因素—选区条件”的总体研究思路,于2006年1月正式启动的。

      承担该项目的石勘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蒋小琼等科技人员,从普光、建南气田的实际地质资料出发,通过对普光与建南气田长兴组、飞仙关组储层成岩作用的研究和系统埋藏溶蚀机理模拟实验,结合区域背景资料,历经两年攻关,取得了一系列技术创新成果与新认识。

      该项目研究认为,普光与建南气田长兴组、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储层均经历了早期大气淡水溶蚀、早期埋藏溶蚀和晚期埋藏溶蚀,两期埋藏溶蚀分别与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生成的有机酸、二氧化碳和硫酸盐热化学反应产生的硫化氢有关。研究人员主要根据成岩序列,提出了普光与建南气田埋藏溶蚀的识别标志,认为现今有效孔隙主要是埋藏溶蚀孔隙,其中有效孔中的定向鲕内溶孔、鲕模孔、环状溶孔、新月形溶孔等均为埋藏溶蚀成因,而前人普遍认为该类定向溶孔为早期大气淡水溶蚀成因。

     该项目研究结果表明,普光与建南气田的区域构造背景、烃源岩热演化史、储层埋藏史、成岩作用类型、成岩序列等方面都相似,但储层规模、储集性能差异很大,其原因主要是两者白云岩化成因差异导致,而白云岩化成因又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

     项目研究认为,构造挤压作用对碳酸盐岩尤其是白云岩储层埋藏溶孔的发育具有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构造挤压作用造成碳酸盐岩尤其是白云岩碎裂和碎粒化,形成微孔隙、微裂缝,有利于溶蚀孔隙的形成,是埋藏溶蚀作用形成优质储层的重要因素。

      科研人员通过一系列实验,建立了普光与建南气田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相碳酸盐岩埋藏溶蚀作用模式,认为优质储层的发育与礁滩沉积相、白云岩化作用、构造挤压作用、酸性流体介质密切相关,提出了有利于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选区条件。该项目还根据礁滩相和准同生期白云岩可能发育区,对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优质储层有利发育区作了初步预测。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