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能源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缩影。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能源行业十年跨越发展,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充沛动力,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10年,能源供应能力显著增强。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翻一番,居世界第一。煤炭、天然气产量分别增长127%和214%。石油产量稳定在2亿吨左右。电力装机突破10亿千瓦,新增装机容量是前50多年的总和。
这10年,能源普遍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居民生活用能条件极大改善。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107%,人均用电量增长近2倍。农村电网全面升级改造,解决了3700多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
这10年,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迅猛。水电装机达到2.3亿千瓦,风电并网装机超过5000万千瓦,均居世界第一。核电在运机组始终保持安全稳定运行,在建规模达到2924万千瓦。太阳能热利用规模稳居世界首位。
大基地、大项目、大企业
能源供应能力不断增强
大基地构建“大能源”。
十六大以来,针对我国能源富集地区集中在中西部的资源分布特征,国家大力推进在西部资源(10.43,0.26,2.56%)富集地区的大型煤炭基地、火电基地以及风电基地建设,利用集群效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一批大型矿区已成为综合能源基地的主体。2007年以来,国家先后核准大型煤炭基地内煤炭项目增加煤炭产能5亿多吨,截至2011年底,全国14个大型煤炭基地总产量达到32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达到90%以上。
一批区域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相继组建,煤电、煤化等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形成。截至2011年底,全国千万吨级煤炭企业45家,产量23.2亿吨,在全国总产量中的比重达到66%。
依托大型煤炭基地,大火电基地也快速发展。十七大以来,我国先后启动了内蒙古呼伦贝尔、宁夏宁东煤电一体化项目、新疆能源基础设施项目。目前,最新的大型煤电建设项目——锡盟大型煤电基地的水资源、生态环境、送电市场等前期研究论证工作已经展开,锡盟地区800万千瓦高度节水电站前期工作已经启动。
如今,全国60万千瓦及以上清洁机组占火电机组比重已达39%,目前已投产和在建的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59台,全国30万千瓦及以上大型火电机组占火电机组比重已经达到76%。这些大型、高效、环保机组的建成,在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供电煤耗显著下降,从2007年底的356克/千瓦时,下降到目前的329克/千瓦时,能耗下降了7.58%,相当于年节约标煤1.1亿吨。
贫油少气是我国能源资源的先天不足,但凭借“铁人精神”,我国不断取得油气领域的勘探发现和开采技术进步,我国原油产量稳定在1.9亿吨左右,居世界第五。天然气产业也加快发展,2011年我国天然气产量达到1025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近10年年均增加13%。
能源大基地、大项目建设,带动能源科技装备水平显著提高。10年间,千万吨煤炭综采设备投入使用,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60%以上;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批量应用,特高压输电技术世界领先;3000米深水钻井平台成功建造,千万吨炼油装置实现自主设计和制造。
能源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从前有“炸药桶”之称的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由2002年的6995人下降到2011年的1973人,百万吨死亡率由4.94下降到0.564。
大市场、大网架、大通道
能源配置方式不断优化
横贯东西、纵贯南北、连接境内外。十六大以来,我国建成一大批特高压输电线、输油管线、运煤大通道,瞄准能源富集地区和资源消费集中地的分离、贫油少气等“先天不足”,不断优化能源配置方式。
自2005年提出发展特高压输电以来,我国已建成云南楚雄至广东穗州、向家坝至上海两回±800千伏直流示范工程,晋东南至荆门1000千伏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及其扩建完善工程。此外,目前锦屏至江苏、糯扎渡至广东、哈密至郑州±800千伏直流工程,淮南至上海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正在建设。
截至目前,在直流特高压方面,我国是全球唯一一个将±800千伏直流输电技术进行工程化应用的国家;在交流特高压方面,试验示范工程建设对提高我国输变电设备制造水平、掌握交流特高压核心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推广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8年2月22日,我国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资源的战略通道工程——西气东输二线西段工程正式开工建设,2009年12月31日建成投产。2009年2月7日,东段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按照规划,2012年12月31日前,西起新疆霍尔果斯、途经14个省区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包括1条干线和8条支干线、全长8704公里的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一干八支”将全面建成投产。
与目前国内已建管道相比,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具有设计六个“之最”:压力最高、输气量最大、距离最长、所使用的钢材等级最高、投资最大、经过的省、市、自治区最多。
2011年,我国第一条陆上原油进口大动脉——中哈原油管道实现输油1008万吨。截至2011年底,该管道投入运营5年来累计向我国内输送原油超过4000万吨。
十年来,我国油气长输管道取得长足发展。截至2010年底,原油管道长1.49万公里,成品油管道长1.85万公里,天然气主干管道长4万公里。随着广东深圳大鹏、福建莆田、上海、大连、江苏如东等5座沿海LNG接受站的先后建成,我国已经初步构筑起西北、东北、西南陆上和海上四大油气进口战略通道的多元化格局。
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煤炭运输通道也得到优化。近十年来,黄骅港、京唐港、大秦铁路(5.86,0.00,0.00%)线等一批港口、铁路线相继投运,有力保障了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能源供应。
新政策、新技术、新模式
新能源建设初具规模
传统能源发展步伐稳健,新能源建设也初具规模。
十六大以来,我国推出一系列新政策,推动新能源技术进步,支持新能源产业化发展。
通过实施大基地建设、风电标杆电价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我国用5年半时间走过了美国、欧洲15年的风电发展历程,实现了风电从200万千瓦到5000万千瓦的跨越,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截至目前,我国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达5258万千瓦,六年年均增速达到87%。由于从一开始就坚持走风机国产化路线,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业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大提升,华锐、金风等一批风机制造企业已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
水电装机规模亦跃居世界第一。十六大以来,我国每年新增水电装机均超过1000万千瓦,2004年我国水电装机规模突破1亿千瓦,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并于2010年突破2亿千瓦。我国水电用了短短1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水电总装机规模比新中国成立50年的总和翻一番的超越,为保障能源供应、调整能源结构、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300万千瓦;太阳能电池组件年产量超过2100万千瓦,超过全球总产量的60%,位居世界第一。
新能源在广袤的农村渐成燎原之火。十六大以来,生物质发电技术基本成熟,大中型沼气技术日益完善,农村沼气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木薯、甜高粱等非粮生物质制取液体燃料技术取得突破,木薯制取液体燃料开始了规模化利用,万吨级秸秆纤维素乙醇产业化示范工程进入试生产阶段。到2010年底,各类生物质能源年利用量合计约2000万吨标准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