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开发三率指标公布 原煤入选率应达75%以上

   2012-09-26 中华石化网国土资源部网站

46

国土资源部关于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指标要求(试行)的公告

为强化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促进矿山企业节约与综合利用煤炭资源,依据《矿产资源法》等法律法规,特制定《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指标要求(试行)》,现予以公告。

附件

  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指标要求(试行)

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是指煤矿采区回采率、原煤入选率、煤矸石与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等三项指标,是评价煤炭企业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效果的主要指标。经研究,确定其指标要求如下:

一、“三率”指标要求

(一)煤矿采区回采率。

1.井工煤矿。

薄煤层(3.5米)不低于75%;

对于采用水力采煤技术的井工煤矿,薄煤层、中厚煤层和厚煤层的采区回采率分别不低于80%、75%和70%。

2.露天煤矿。

薄煤层(10.0米)不低于95%。

(二)原煤入选率。

煤炭矿山企业的原煤入选率原则上应达到75%以上。

(三)煤矸石与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

国家鼓励煤炭矿山企业合理开发与综合利用煤矸石以及与煤共伴生矿产资源。开采设计或开发利用方案也要对煤层气、黄铁矿、镁、铟、高岭土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提出指标要求。其中

煤矸石和矿井水综合利用率均应达到75%以上。

二、监督管理

(一)本指标要求是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监督管理煤炭矿山企业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重要依据。

(二)本指标要求是编制和审查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设计的依据,新建或改扩建的煤炭矿山企业的“三率”指标应达到本指标要求。

(三)生产矿山要在本指标要求发布之日后两年内达到本指标要求规定的要求。达不到本指标要求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组织督促其限期整改,整改后仍未达标的矿山企业,不予通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年度检查。受地区煤层、技术等客观条件限制达不到本指标要求的,矿山企业应说明原因,并提交具备设计资质的单位出具的论证报告,提出改进措施。原采矿权登记管理机关要对矿山企业提交的论证报告予以审定。

(四)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对辖区煤炭矿山企业执行本指标要求情况进行监督管理,不定期开展抽查和检查,定期公告符合本指标要求的煤炭矿山企业名单,实行社会监督,动态管理。

三、指标定义与计算方法

(一)煤矿采区回采率。

1.定义。

煤矿采区回采率:是指采区实际采出煤量与采区动用资源储量的百分比。

采出煤量(矿井采区):是指采区内所有工作面采出煤量与掘进煤量之和。

采出煤量(露天矿采区):是指采区内实际采出的煤量。

采区动用资源储量:是指采区采出煤量与开采损失煤量之和。

2.计算方法。

采区回采率(K)=采区采出煤量(百万吨)/采区动用资源储量(百万吨)×100%

(二)原煤入选率。

1.定义。

原煤入选率:是指选煤厂年度入选原煤量与矿山年度生产原煤量的百分比。

入选原煤量:指从毛煤中拣出大块矸石后进入选煤厂供选煤设备分选的原煤。对于变质程度低,风化、泥化严重的褐煤(不包括老年褐煤)和质量较好的动力用煤(灰分低于12%、硫分低于1%、经简单加工处理就可以达到用户对产品质量要求),可以不入选,其煤炭加工量计入原煤入选量。

生产原煤量:指所有进入选煤厂与直接外销原煤数量的总和。

2.计算方法。

原煤入选率(P)=入选原煤量(百万吨/年)/生产原煤量(百万吨/年)×100%

(三)煤矸石与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

1.定义。

煤矸石综合利用率:是指煤矿年度生产过程中,利用的煤矸石量与产生的煤矸石量的百分比。

矿井水综合利用率:是指煤矿年度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矿井水减去排放的矿井水与产生的矿井水之间的百分比。

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是指煤矿年度生产过程中,所有共伴生矿产的开发利用量与其开采动用的资源储量的百分比之平均值。

2.计算方法。

煤矸石综合利用率(R煤矸石)=年度利用的煤矸石量/年度产生的煤矸石量×100%

矿井水综合利用率(R矿井水)=(年度产生的矿井水-年度排放的矿井水)/年度产生的矿井水×100%

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R)=

ri第i个共伴生矿产利用率,是指第i个共伴生矿产年度利用量与该矿产年度开采动用资源储量的百分比。

n与煤共伴生矿产个数

四、附则

本指标要求自发布之日起试行,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原创 | 安全管理绩效与道德操守的关系 掘金西部新机遇!2025成都国际化工装备博览会盛势启航!
科思创联手广汽集团,聚焦飞行汽车材料创新 WPS 365通过一次性系统建设解决能源企业数字化七大核心问题
董事会变更,Monique Buch被任命为科思创新任首席商业官 宏华集团:川渝页岩气服务龙头,持续拓展页岩油、煤层气领域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