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母粒行业:日子过得“还不错”

   2012-10-09 中国化工报孔凡涛

212

  行业处于产业链中游,大多数企业属于中小微企业,从色母粒行业具备的这两个显著特征来看,在我国工业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色母粒行业似乎更容易受到其上下游的夹板气,更容易表现出艰难的一面。然而近日在安徽黄山举行的2012年全国塑料着色与色母粒学术、技贸信息交流会上,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行业情况还不错。” 我国色母粒行业近年来在产量产值稳步增长的同时,在创新研发等方面的实力大大增强。那么,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色母粒行业是如何体现出“还不错”的?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观现状——
  产业进步发展壮大


  色母粒是颜料、载体树脂、分散剂及其他添加剂的混合物,广泛应用于塑料制品、化纤制品。在互联网上可以查到的我国色母粒相关企业有4000余家,这些企业就像一条条纽带,把其上游合成树脂、颜(染)料、分散剂与其下游塑料制品、纺织品等连接到一起,成为了初级原材料和人们日常生活用品之间的桥梁。因此,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必然从多个侧面影响着色母粒行业。

 
  具体来看:塑料制品出口下滑,外需市场严重萎缩,下游客户与出口相关的色母粒企业会受到影响;汽车行业不再持续往年火爆行情,房地产行业景气指数连续下滑,与之相关的车用塑料、建筑塑料及塑料管材、型材、板材、电线电缆、织物等对色母粒的需求都会受到影响;颜料、分散剂、助剂等涨价造成了色母粒企业原材料成本增加,同时,为了满足国内外各种法律法规的要求,随之而来的企业产品检测成本也不断增加,还有持续提高的劳动力成本等影响因素增多。在这样的形势下,“还不错”的结论对于色母料行业来说似乎弥足珍贵,而这也体现在行业多年的平稳发展中。

 

 

  为了配合色母粒标准的评审,色母粒专业委员会今年发起成立了色母粒专家委员会,首批11位专家大都来自国内色母粒企业。图为2012年全国塑料着色与色母粒学术、技贸信息交流会上,与会领导为第一届色母粒专家委员会成员颁发证书。(李明 摄)

  中国染料工业协会色母粒专业委员会选择了国内最有代表性的200多家色母粒企业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从这些企业的发展轨迹可透视中国色母粒行业发展状况。据统计,2005~2008年,中国色母粒行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年产量从25万吨增至50万吨,2008年以来,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经济风暴冲击下,色母粒行业进入平稳发展期,产量稳步增长,目前全国年产量已经达到65万吨。


  除了行业生产规模扩大,企业实力也不断增强,年产量上万吨、年产值过亿的企业逐年增多。例如,广东美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花重资引进多条全球最新高智能全自动色母粒生产线,二期工程投产后将达到年产6万吨的规模;浙江金彩新材料有限公司,打造全新化纤母粒生产基地,一期工程30条生产线已有14条投产,2期工程60条生产线建成后,年产量也将达6万吨;苏州宝力塑胶材料有限公司2011年化纤色母粒产量达1.6万吨,产值3.6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化纤色母粒生产企业。


  据记者了解,去年,17家年产量超过1万吨的色母粒企业总产量达到22.9万吨,占全行业总产量的35%,63家年产量在3000~8000吨的企业的总产量达到27万吨,更是达到全行业总产量的43%。目前全行业中,年产量在1000吨以上企业达到176家,其产量占行业的95%,大中型色母粒企业比例逐渐增大。


  中国染料工业协会理事长王擢认为,从目前来看,我国色母粒行业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冲击很小,产量和销售额继续保持增长,行业整体发展“还不错”。 


  看未来——
  市场广阔前景可期


  对于行业的未来发展,业内人士无不看好,纷纷表示,目前行业内正从建立标准、申请海关编码、划分行业归属等多个方面入手,积极推进行业快速健康发展,而且随着行业研发能力增强,应用范围扩大,市场前景可期。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新技术、新设备是色母粒企业的制胜法宝。广东美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于2011年引进了一条全球最先进的全自动高速混炼生产线,设备性能先进,产品质量稳定,很好地满足了市场需求。目前,该公司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白色母粒生产商和出口商。图为设备操作人员正在调整工艺参数。  (段文勇 摄)


  首先是建立行业标准。据记者了解,色母粒行业将今年称为“标准化年”。目前色母粒行业已经实施了4个产品标准,但相对于种类繁多的产品还有很大的不足。经过色母粒专委会及上级相关单位、全国塑料标准技术委员会、全国塑料制品标准技术委员会三年的共同努力,自今年开始,色母粒行业标准的申请与立项已铺平了道路。


  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陈家琪告诫色母粒行业,做标准保证的是产品质量的稳定,而这一点正是国内外企业之间的最大差距。


  其次,行业申请海关编码的工作正在进行。色母粒由于年产量只有几十万吨,出口量仅为其十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因此出口没有单列的税号,被归在了32系列颜料制品中,而颜料属于“两高一资”产品,不享受出口退税政策。因此,很多色母粒企业在出口退税中遭受困扰,这已经成为影响色母粒企业发展的问题之一。企业认为,色母粒属于特殊的塑料制品,理应归类在塑料制品中。

 

 

  技术、设备是企业在发展中最关注的内容。图为在2012年全国塑料着色与色母粒学术、技贸信息交流会同期举办的展览会上,一家设备企业负责人正在演示双辊开炼机的使用效果,吸引了众多参会代表。 (本报记者 孔凡涛 摄)


  针对此问题,今年,浙江宁波色母粒有限公司向商务部正式提出了塑料功能色母粒的增列税目建议。如果建议被采纳,色母粒可享受出口退税率13%的政策优惠,将有力促进色母粒的出口。


  另外,如何划分行业归属是部分色母粒企业近年来遇到的关乎生存的大问题。如果将色母粒企业划归化工企业范畴,在很多地方就必须进入工业园区,但进入工业园区企业的产值必须达3亿元以上的门槛又阻碍了色母粒企业,因为目前我国可能只有一两家色母粒生产企业能达到这个要求。因此,由于地方政府对色母粒的归属并没有明确的标准,使得一些色母粒企业面临关门的窘境。


  目前,化工大省江苏省已经组织化工行业专家对色母粒的归属问题做出了定义,并发布了红头文件,指出,色母粒产品属轻工产品行业管理,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T/T4754-2002)中,属制造业(C)塑料制料制品业(30),不列入江苏省化工行业生产企业专项整治范畴。


  在色母粒行业积极推进各项工作进程的同时,色母粒应用空间的扩大也让众多企业看到了希望,最突出的当属化纤原液着色这一应用范畴。


  据统计,2011年,我国化学纤维总产量为3362.36万吨,其中,合成纤维3096.36万吨。合成纤维主要包括锦纶、涤纶、腈纶、维纶、氨纶、丙纶,与色母粒关系最为紧密的涤纶,占合成纤维产量的91%。色母粒着色技术是指将合成纤维直接纺成彩色丝,避免了后染整工艺,可以促进节能减排。而目前使用纺前着色(色母粒着色)的涤纶只占了涤纶总产量的5%左右,这意味着每年2800万吨的涤纶中只有140万吨使用了色母粒着色技术。


  化纤母粒领域权威专家朱国珍认为,化纤色母粒有很大的市场,但化纤色母粒是色母粒中的高端产品,有许多特殊的要求,企业应该练内功,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团队,做好配方研发,为进军这个巨大的市场做好准备。

 
  想办法——
  提升产品质量是核心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我国色母粒行业能做到“还不错”的核心力量是产品质量的提升。


  江门市金仕达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晓认为,近年来,我国色母粒行业竞争极其激烈,但胜出的往往是有自己特色的企业,这些企业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有自己培养的核心技术人才,有独特的新产品开发能力,越是经济艰难,这样的企业越有竞争力。


  浙江七色鹿色母粒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仲文感慨道:“低价竞争的时候过去了,色母粒生产企业通过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进而满足下游行业不断提高的要求是大势所趋,产品附加值提高带给企业的利润也自然更可观。”


  常州普莱克红梅色母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宇平对此也表示认同,色母粒企业要研发生产高端产品,才能使企业生命力比较旺盛。


  这样的共识并不是短时间积累的。据中国染料工业协会色母粒专委会秘书长乔辉介绍,早期,外资色母粒生产企业为中国色母粒行业树立了榜样,高品质及质量均一性是国内色母粒厂家的楷模。但现在情况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国内出现了一些能够生产高品质色母粒的中国企业,如浙江七色鹿色母粒有限公司、江门市金仕达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等。


  宁波色母粒有限公司总经理赵茂华感同身受。他说,该公司获得了跨国公司的色母粒订单,企业在高端客户的高要求及敦促下,不断改进产品质量、管理水平,使企业实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而对如何提升产品质量,业内人士给出了中肯的建议。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色母粒专委会主任杨万泰认为,积极的产学研结合活动有效促进了色母粒产品质量的提高。据介绍,目前,北京化工大学已经与湖南巨发、青岛邦尼组建了研发中心,并与宁波色母粒有限公司、攀钢集团钛业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春潮色母料有限公司、山东旭锐新材有限公司等有紧密的科研合作,建立了上游原材料企业与高校之间合作开发新产品的平台。杨万泰表示,北京化工大学将更加重视与色母粒相关企业之间的产业研合作,走联合创新的发展之路。


  上海金淳塑胶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凯钧认为企业需在研发上舍得投入,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花钱买检测设备,投入技术研发,才能保证产品质量,这才是做企业的根本。


  常州市改性塑料厂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明则提醒企业家们在生产经营中千万不要太冲动。他指出,色母粒企业规模都比较小,做的是实在的项目,不能轻信所谓的“赚钱”项目,要在技术研发上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走,坚持下来,什么危机都不怕。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六千万吨特大型油气田意味着什么 电都去哪儿了?——从用电量曲线看中国经济活力
能源发展方向定调 构建全新能源体系 水资源短缺,威胁世界粮食安全
生物柴油:踟踌不前,难在哪里 有人欢喜有人忧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