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路上永不止步——记胜利油田现河二矿苏艳群

   2012-10-15 中华石化网中国石化新闻网

139

通讯员(王昕馨)苏艳群,胜利油田现采二矿现河注水队责任技师。参加工作15年来,她结合生产实际,技改革新十余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四项,创新增效80余万元。15年里,她像“钉子”般将心深深地扎根于平凡岗位,用一项项革新成果走出了自己的创新之路。

“注入新的理念,就会激起我心中革新的热情;经过不断试验,就能取得最初想要的效果,很多发明创造就是这样产生的。”

创新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苏艳群和她的创新故事,要从1999年说起。那时,21岁的苏艳群从一名集输工转岗成为了注水泵工。每天面对写报表,监控注水泵运行这些重复而枯燥的工作,苏艳群也曾迷茫过,不甘落后的她并不满足于如此单一的生活。如何让自己在普通的岗位上有点成就,她一遍遍地思索着。

一次偶然的机会,苏艳群看到队上的一位老师傅,将组装的扳手灵巧地应用于生产时,自己心中感触颇深。“一件工具经过小小改造就能在使用时变得得心应手。如果处处留心,相信这样的创新会有很多。”于是,不仅要做一名合格的员工,更要成为懂技术、敢创新的技能型人才便成了苏艳群奋斗的目标。作为转岗工,要想提高技能操作水平,只能从最基本的环节学起。为此,她跟维修班的男同志一起拆泵头、换配件。泵房里的许多配件,动辄几十斤,甚至上百斤。她常常累得大汗淋漓,但仍坚持不懈地一天练上七、八遍,将拆卸时间从50分钟缩减到了20分钟。

几年下来,苏艳群逐步成长为了单位的行家里手。在胜利石油管理局职业技能竞赛场上,她一路过关斩将,从最初的第11名到最终摘得金银奖,从荣立胜利石油管理局二等功到荣获“中石化青年岗位能手”、“山东省技术能手”等诸多荣誉。

满载而归的她没有停止进取的步伐,而是把精力转移到攻坚克难的技术道路上,将生产难题作为创新创效的切入点。“创新既要敢想过去没做过的事,又要敢于不断怀疑和否定已的结论,这样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发展。”

在一次拆卸柱塞式注水泵阀体总成的过程中,苏艳群发现由于泵头内存有较多的污水。在拆卸阀体总成压盖时,会有大量的污水流出,既污染了泵头、泵座,又常常引起配件的腐蚀。“能不能制作一种污水回收装置解决这一问题呢?”想法一出,便激起了她改造研究的兴趣。可毕竟是第一次尝试,能不能行,苏艳群的心里也没了底。那段时间,不管是走路还是吃饭,她总在琢磨装置的制作,大到整体结构,小到一个零件。而想法和现实常常是大相径庭。为了确定泵的合适型号,光设计图纸她就画了厚厚一摞,一次次设计的提出,一次次实践的否定。但这些都没有阻挡她的创新之路,经过和维修班师傅们的反复探讨,不断试验,终于形成了装置的雏形。而在制作的过程中,她又遇到了新的难题。装置上许多的零件都不匹配,苏艳群便就地取材,适当进行改造,最终成功研制出了柱塞式注水泵污水回收装置。

为把这条创新路走得更远、更长,在她的带领下,她和队上员工成立了创新工作室,她自己也投身于导师带徒活动中,主动担起了传技扶新的重任。她带的徒弟李钰曾两次在胜利石油管理局青工网上技能拉力赛中取得注水泵工第一名的好成绩。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