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马琳 付喜艳)日前,江汉油田四机厂与印尼PT公司签订了一份出口两套ZJ50DB钻机及配套设备的订货协议,这是继7月四机厂连续拿下印尼9套总价值约4000万元的钻采设备订单后,在印尼市场取得的又一成果。潘永军获知这个消息,开心不已。
潘永军今年56岁,是江汉油田四机厂驻印尼的一名售后服务人员。在印尼呆了十五年,对他而言,最高兴的事莫过于看到厂里又拿到新的订单。说起这十五年来在印尼搞售后服务的经历,潘永军说这辈子怕是都忘不了了。
“不想再去第二次”
1997年,江汉油田四机厂向印尼出口第一台XJ350修井机。这是该厂产品第一次打入国际市场。厂里高度重视,派出了8人组成的技术服务队。潘永军作为其中一员,平生第一次来到印尼。
一行人“护送”着XJ350修井机来到印尼的一个荒岛上,周围全是原始森林。安装完机子,大家开始调试。静悄悄的林子忽然“哗哗”作响,原来是猴子听到发动机的声响,跑来看热闹了。
更让潘永军“不适应”的还在后头呢。因为荒岛上水资源奇缺,他们只得用泥沼里渗出来的颜色接近“可口可乐”的水洗澡。喝的水,要花5个多小时用船运进来。早上出去买块豆腐到下午回来都馊了。
那个苦,潘永军直言“不想再去第二次。”
安装完设备,大部队就要回去了。由于要留下一个人搞服务,技术全面的潘永军被当地客户点名留下。
逼出来的“印尼通”
到现场对客户进行回访,语言不通是个最大的障碍。到印尼的第二年,没有翻译了,所有的事情都得自己来,这可把潘永军急出了一身汗。 一次,他连比带划半天,才让客户似懂非懂地搞明白了一个问题。
为了跟客户无障碍沟通,年过四十的潘永军开始跟当地老百姓学习印尼语。他把要学的第一句话“厕所在哪儿?”写在本子上,不放过任何一个练习的机会。就这样,他的印尼语越说越多,也越说越溜了。为了和当地老百姓融合,他把当地的风俗习惯也抄录下来,没事就背。比如印尼人讲究过斋月,他不明白什么是斋月就上网百度。现在,碰到斋月,他知道商铺要关门,早早地就会为自己备一些干粮。“在国外干活,一定要尊重当地人的风俗习惯。”潘永军说。
定期去客户那里回访,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售前、售中、售后的技术支持和服务,没事的时候也经常去跟客户拉拉家常,把客户的需求及时记下来,这是潘永军总结出来的“服务经”。由于勤奋、敬业,潘永军不仅和客户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还赢得了客户的信任。有个叫比迷的印尼人,每次到四机厂订货,都要请潘永军陪同。在他看来,潘永军不仅是个“印尼通”,也是个热心助人的“活雷锋”。
“不是我棒,是我们的产品棒!”
作为驻守印尼市场的“第一人”,潘永军比任何人都关注着印尼市场的“风吹草动”。由于技术过硬,服务态度又好,他在当地小有名气。许多人都慕名找他解决问题。
印尼PTTA公司去年在美国购买了三台不同品牌的修井机。其中有一台是由四机厂生产的XJ400修井机。由于不符合现场生产条件,有两台国外品牌的修井机需要配备配件。10月2日,PTTA公司的负责人找到潘永军,希望能得到他的帮助。虽然这两台修井机不是四机厂生产的,但潘永军还是爽快地答应了。现场测绘数据,然后发回厂里,等设计加工好的配件发回来,潘永军又在现场进行安装调试。就在这时,甲方派人到现场考察进度,由于对我们的技术不信任,他苛刻地提出了许多问题。潘永军熟练地回答完问题,他竖起大拇指说:你很棒!潘永军说:“不是我棒,是我们的产品棒!”潘永军自信的表现,赢得了现场一片掌声。三天后,另一家外国公司听说后,也专程找到潘永军,表达了合作意向。
以感恩情怀服务用户,为潘永军积攒了不少人气。在他的努力下,四机厂钻采设备已出口印尼60多台(套),市场占有率达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