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陈莉)在安庆石化炼油一部,提起陈文华,与他打过交道的人都会说:“他是只爱琢磨的‘领头雁’,他对工艺技术掌握得很精通。”陈文华是安庆石化炼油一部裂解装置的一名普通操作工班长,二十多年来始终扎根在生产第一线,在寻找最佳工艺参数、节能降耗、回收利用以及维持装置平稳生产等方面琢磨出许多“金点子”,靠着不懈的努力,逐步成长为一名技术全面的“领头雁”。
“装置一线最能锻炼人,也是青年人的最佳用武之地。”1989年,陈文华放弃了留校的机会,从石化技校毕业后毫不犹豫地来到了当时的炼油厂催化装置。凭着年轻人的一股热情,一头扎进了塔器丛林中,摸管线,查流程,记笔记,啃着那些复杂的技术数据。为了学到更多的操作技能,每逢现场有重大作业或装置开停工期间,他总是紧紧跟在老师傅的身后,看在眼里,想在心里。凭着这股子学习劲头,半年后很快掌握了分馏岗位的基本操作技能。由于他的良好表现,很快便调到龙头岗位——反应岗位学习。
“机会总是青睐于有准备的人。”1994年,适逢安庆石化第二次创业,陈文华被抽调到新建的当时在全国处于领先生产工艺的裂解装置。陈文华很珍惜这次机会,他除了认真学习反应岗位、分馏岗位的操作技能外,还主动自学起稳定岗位的操作技术,并和稳定岗位人员一道塔上塔下地摸爬滚打,深入现场。1995年3月裂解装置一次开车成功,试运行一个月后须停工对新设备磨合情况进行检验。在停工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正常生产时,稳定汽油是靠自压出装置的。停工后稳定塔压力下降无法满足稳定汽油外送的动力,大量的汽油不能外送出装置,一时困扰了所有技术人员和领导干部。
“要是有一台泵多好,稳定汽油就被送出去了。”爱琢磨的陈文华一边吃着工作餐,一边在心里暗暗嘀咕着。突然,他的脑海里灵光一闪,作为补充吸收剂的稳定汽油是用泵送到吸收塔的,如果不进吸收塔,将稳定汽油通过跨线改道去粗汽油至不合格线,那不就解决问题了吗?他立即丢下饭盒,迅速将他的想法向分管技术人员进行了汇报,并和技术人员一道打通了流程,稳定汽油很快便畅通无阻地流出装置。
由于陈文华岗位技术过硬,很快被提升为班长,成为当时裂解装置最年轻的班长。
踏上班长岗位后的陈文华工作更努力了,琢磨技术的劲头也更足了。为了提高班组成员的操作技能和应变事故的能力,陈文华上班时鼓励岗位人员之间多提问题,并就历年事故及处理方法与大家相互交流,以提高班组整体操作技能。2009年2月,Ⅱ套气分岗位人员在盯表时发现丙烯塔底温度始终提不起来,蒸汽开度很大,量却很小,直接影响着高附加值产品丙烯的产量。
爱琢磨的陈文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会不会是重沸器内漏憋压造成蒸汽量提不起来呢?”这么想着,陈文华便来到了Ⅱ套气分现场,打开蒸汽冷凝水罐排空阀,果然有一股较为明显的液化气味。由于陈文华判断准确,发现及时,从而消除了一起影响装置安全生产的一大隐患。
多年来,到现场巡检是陈文华每天工作的开始,以便及时掌握装置第一手信息。一次在巡检时,正好碰到分馏岗位人员正在切换油浆泵,并对运行有杂音的油浆泵进行泄压准备交付检修。陈文华立即协同岗位人员一并处理。当看到黏度很大的油浆从排凝流出很快污染了周围环境,直接影响到污水排放含油指标时,陈文华立即想到,如果对重油泵泄压线进行改造,加一条蒸汽线将重油直接吹扫到分馏塔底,岂不是有效地改善了环境的污染吗?于是陈文华立即提出了“重油泵泄压线改造”的合理化建议,并画出详细改造流程。此项建议获得了2011年安庆石化合理化建议二等奖。
陈文华从1989年参加工作以来,曾先后获得“安庆石化总厂先进生产者”、“安庆分公司操作能手”,他所带的班组曾获得“安庆石化总厂先进班组”、“安庆石化‘安康杯’优胜班组”等一系列荣誉称号。二十几年来,陈文华一直立足本职岗位,努力工作,为装置的安稳生产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为公司的改革发展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工作对于陈文华来说是一种兴趣爱好,更是一种责任。他一直在工作中接受挑战,克服各种困难。他喜欢这种过程,他觉得工作着才是最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