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绵长的海岸线上,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蓝色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10月16日,国务院密集批复了天津、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西8个省份的《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以下简称《区划》)。业内人士指出在海洋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带动下,各省市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海洋经济的升温,中国也加大了开发海洋产业的步伐,国务院于2012年10月16日同时批复了山东、浙江、江苏、福建、天津等八省区市海洋功能区划。(CFP供图)
本文从这8个省份经济发展现状,展现各地区海洋经济,尤其是海洋化工的发展方向。让我们聚焦海洋经济,倾听这首蓝色的交响乐。
浙江 化工企业喜迎蓝色机遇
翁国娟
《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日前获国务院批准。该《区划》将全部管理海域划分为杭州湾、宁波—舟山近岸、岱山—嵊泗、象山港、三门湾、台州湾、乐清湾、瓯江口及洞头列岛、南北麂列岛等九个重点海域。浙江省石化工业界普遍认为,《区划》的获批,对为下一步浙江临港石化工业的发展带来历史性的机遇。
浙江省石化工业协会秘书长张旭认为,近年来,借助港口及交通优势,浙江省内宁波、舟山、嘉兴等地区的临港石化工业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已经成为引领浙江工业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由于受到土地、能源等资源要素的制约,一些很好的项目却无法在浙江找到安身之处。该《区划》获批,必然会给包括临港石化、海水淡化、化工物流、海洋生物化工等相关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浙江海岛数量全国最多,发展石化基地优势明显。中化兴中石油转运(舟山)有限公司岙山石油转运基地年吞吐能力超过四千万吨,是全国最大的商用石油转运基地。(应红枫 摄)
比如,宁波市政府日前就明确提出,对五大类重大海洋经济项目给予减税、免税优惠政策支持,其中有不少项目与石化行业密切相关。包括:港航物流服务类项目,主推宁波煤炭交易中心、宁波大榭开发区穿鼻岛油品和液体化工品仓储中转基地等项目;临港工业及新兴产业类项目,主推宁波石化经济开发区年产10万吨乙丙橡胶、宁波石化经济开发区年产20万吨PPG等项目;海岛基础设备设施类项目主推宁海磨盘山港口物流中心等;海洋科教创新类项目主推宁波海洋工程(技术)研究院、宁波海洋科技研发中心等项目。可以预见,这些项目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将成为浙江石化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浙江一些企业则早已运筹帷幄,做好了迎接“蓝色经济”发展机遇的准备。如我国海水淡化领域的领军企业杭州水处理中心海水淡化的综合成本已经从1997年的超过10元/吨降至目前的不到5元/吨。2010年,杭州水处理中心接下了舟山六横10万吨/天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化工程,这是中心第一次在海水淡化项目中大规模使用国产反渗透膜。今年3月,杭州水处理中心在钱江开发区举行海水淡化制造基地的开工奠基典礼;两年后,该基地将完成施工能力达70万吨/天的海水淡化及水处理成套生产线,运用到舟山各海岛的海水淡化工程上;5到10年后,这里将成为产业联盟价值100亿元以上的海水淡化产业基地。浙江海洋经济区划的获批,让杭州水处理中心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河北 构筑循环经济新引擎
赵会平
继去年10月《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获批后,近日国务院批复的《河北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再次为河北省沿海地区发展指明了方向。
河北省从来就不缺少地域优势:内接京津、外临渤海,拥有数百万亩可利用盐碱地,地处秦皇岛、唐山、黄骅三大港口,集中了我国10%的铁矿、10%的油气资源和10%的海盐产能等。
借助独特地域优势,河北发展石化产业得天独厚。曹妃甸石化基地、华北石化炼化一体化改造工程、沧州炼油质量环保升级改造以及沧州渤海新区醋酸乙烯、己内酰胺等高端化工项目等,正加快项目建设步伐,成为河北沿海经济发展新亮点,构筑循环经济新“引擎”。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曹妃甸循环经济园区的一员,三友集团一举攻克海水淡化后浓海水排放世界性难题,全国首创利用排废浓海水生产纯碱的新工艺,填补了河北省浓海水综合利用技术空白,年可处理利用浓海水1800万立方米、减排二氧化碳4万吨、综合利用原盐60万吨、节约水资源1000万立方米。目前,该企业扩大浓海水使用规模、浓海水增浓利用项目方案已经确定,并已全面开工。
河北还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工业向沿海转移的政策:国家“十二五”期间下达全省土地利用计划中,50%的未利用地指标安排给沿海地区;鼓励其他市、县在沿海地区“飞地”开发建设,对向沿海转移的工业企业,实现税收全额分享;除国家规定必须由省级或市级审批的事项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审批外,省、市两级的其他审批事项一律下放到沿海县(市、区)或产业新区、工业园区管委会。
天津 构筑海洋石化产业基本框架
曲照贵
“国务院对《天津市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的批复为天津市和滨海新区的发展进一步拓展了空间,为天津进一步加强海域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依据。”天津市海洋局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
据介绍,天津在发展海洋高新区方面成绩斐然,并使其为区域支柱产业。2011年海洋高新区海洋产业实现产值370多亿元,涉海企业60余家,形成了涉海产业7大板块。其中,以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水运工程勘察设计院为代表的14家海上油气开采服务企业,以诺斯石油工具为代表的15家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以中油渤星、恒信为代表的4家海洋化工企业等构筑起了海洋石化产业的基本框架。
有关部门透露,此次批复的《区划》将天津南港工业区规划涉海部分整体纳入海洋功能区划范围,为入区石化企业涉海项目手续办理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法律支撑。至此,天津南港工业区全部用海规划均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为天津南港工业区的开发建设进一步夯实基础。
目前天津市已基本确定为继山东、浙江、广东之后的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第四极,中国海洋产业的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将在此地先行先试。
天津市海洋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天津市在2012年科技兴海项目立项的同时,2013年度科技兴海项目申报工作正式启动。“科技兴海”已成为天津市一张亮丽的“海洋名片”,今后还将把国家级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建成国家科技兴海基地,扩大规划面积。
福建 释放海洋经济巨大能量
罗阿华
“21世纪是海洋世纪,谁对发展海洋经济认识深、谋划早、起点高、措施实,谁就能抢占先机、赢得未来。”上周福建宁德市委书记廖小军表示,宁德市的具体目标为,2015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实现增加值750亿元;到2020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实现增加值1800亿元。
目前,福建省有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但没有专门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这是建设海洋强省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业内人士透露,福建将加快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进程,选择合适的海岛打造先进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一是在平潭岛建设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以“海水综合利用”和“潮汐能发电设备制造”项目建设为基础,吸引更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落户平潭;二是在诏安建设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点支持诏安金都国家级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三是在厦门湾建设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把国家海洋三所、集美大学等海洋教育和研究资源整合起来。
针对国务院批复的,《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福建有石化企业告诉记者,政策刚刚出台,不好马上说出影响有多大,但未来影响肯定会有。而对于已经批复的一些石化和化工项目影响不大,因为已经通过正常程序。而就在10月21日,从福建省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推进会上传出消息:到2015年,福建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要达到7300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8%以上,年均增长速度比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快3~4个百分点;至2020年,全面建成海洋经济强省。
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长张志南强调要加大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投入,在资金、政策上形成合力,加快建设闽台(福州)蓝色经济产业园、诏安金都海洋生物产业园、石狮海洋生物科技园等海洋特色鲜明、产业优势明显、带动力强的海洋产业示范园区。
广西 打造西部海洋经济强区
黄永卓
作为中国西部唯一沿海省区,广西拥有1628.59千米海岸线,可供开发的海域面积逾6万平方千米,全区海洋资源丰富,海岸线迂回曲折,亚热带、热带海洋生态特征显著。全区海洋经济发展迅猛,十一五“期间,广西海洋经济总产值(不含临海工业),由2005年的19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7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0%。
近年来,广西在沿海加快布局重大工业项目,防城港核电站、中石油广西石化千万吨炼油工程、北海铁山港石化产业园等一批临海工业项目相继开、竣工,培育新兴海洋产业,以期推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
据记者了解,日前国务院批复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中,广西的海洋功能区划包括了广西北部湾石油和化工产业集群所在区域。那么,作为海洋功能区的重要部分,广西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广西北部湾沿海石化集群中各个园区的发展现状如何?
防城港磷化工科工贸产业园位于大西南临港工业园,目前已入驻广西磷化工协会会馆、广西磷化工研发中心及4家磷硫化工生产项目。该产业园总投资60亿元,预计2017年完成建设,届时年产值将超150亿元,年利税超11亿元。
钦州石化产业园位于北部湾北端中心位置,目前在建及引进项目总投资已接近600亿元。为巩固发展后劲,园区还加强了对世界500强有机化工原料供应商的招商,目前已经有9家世界500强企业表达了投资意向。
以中石化北海炼油异地改造项目及其配套工程为龙头,位于北部湾经济区的北海市已经吸引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石化企业的目光。目前,上海吉昌化工有限公司、韩国SK化学公司、北海华泰化工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企业即将携项目进驻。
江苏 化工产业有序向沿海转移
郁红
江苏省在海洋经济建设方面早已起步,“十一五”以来,海洋相关产业产值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长。其中连云港市近年来重点开展了氯、溴、镁及纯碱系列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海洋科技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成为该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也成为了江苏省发展海洋化工的典型代表之一。
再纵观整个江苏省,1~6月海洋生产总值达2300亿元,在沿海开发方面,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大板块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目前,180个项目已全面实施或进入前期工作。例如,该省沿海开发的龙头工程——连云港30万吨航道一期工程日前已正式通航;中石化连云港32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已列入国家“十二五”专项规划;海洋光伏、风电、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
但江苏省化工行业协会执行副会长赵伟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江苏省海洋化工发展仍存在诸多不足:连云港市海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还存在明显差距和不足;海洋产业还是以海产品养殖和加工为主,且企业规模不大、产品附加值不高;海洋化工、海洋药物等高附加值产业尚未形成规模。
但对于未来的发展,赵伟健充满了期待。
赵伟健向记者透露,目前江苏省政府已经从化工行业发展特点出发,全面考虑沿海化工发展的问题。江苏省化工行业协会也正在配合省发改委制定从目前到2020年的江苏省化工产业布局调整规划。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一规划中针对江苏省化工发展的内容和原来制定的全省化工行业“十二五”规划非常吻合。但鉴于目前整个江苏化工产业的重新布局调整已经迫在眉睫,省发改委和省石化协会都在思考如何将省内部分化工产业逐步、有序地向沿海转移。而且决策者也在关注广东及上海等沿海地区石化产业发展的动态,从而规划出更有利于江苏省海洋化工未来发展的方向。
据赵伟健介绍,现在该规划的初步文稿已经成型,随后将以江苏省政府的名义上报到国家发改委。根据该规划的思路,江苏省化工行业的发展定位已经从原来的做大做强沿江化工,转变为重点打造沿海化工、科学调整沿江化工等。
另外,记者从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海域处了解到,在《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中,有涉及到位于江苏省盐城、南通一带的南淮海油气区发展的内容,但目前这一油气区正处于勘探阶段。
山东 加快海洋化工产业集聚发展
解小如
“蓝色经济是中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日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咨询委员会副主任郑贵斌接受采访时表示,海洋产业不仅是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动力源和战略重点,而且是沿海发达各国竞争的重点领域和制高点。
黄河三角洲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宋建斌认为,山东将以《山东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为指导,注重突出地方特色,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引导海洋化工产业集聚发展。
山东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将建设化工港口作为经济发展支撑点。图为东营港三万吨级液体化工品码头。(谢忠设 提供)
山东作为我国海洋大省,集聚发展海洋产业源远流长。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关兆泉介绍,目前山东省“蓝黄”两区规划分别确立了海洋生物等10个重点产业。今后一个时期,蓝色经济区将重点发展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化工等五大产业。为此,山东省将在投融资、产业园区、海与海岛使用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例如目前,临海城市滨州正在大力做好沿海化工园区建设,结合环境治理和高危化工企业的搬迁,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把新建的危险化学品项目尽可能向生态盐化工区、沾化滨海精细化工园、临港化学工业园区集中,使之形成现代化的化工产业聚集区。
辽宁 转身向海实现新跨越
陶加
对于辽宁来说,那条绵延2920千米长的“N”字形海岸线,已经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黄金经济带”。从2005年到如今,辽宁沿海从“我国目前唯一尚未整体开发的沿海区域”转身向海,实现了由内陆经济向海洋经济的转变,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临海石化业也迅速壮大。
辽宁沿海作为整体开发区域被纳入国家战略后,管辖的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等城市形成了重大装备制造、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及仓储物流等大型临港产业集群。
在盘锦,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聚集了150多家石油装备制造和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滨河经济技术开发区高塔银罐林立,彰显石化特有的规模和实力;在营口,仙人岛能源化工区依靠30万吨级的原油码头,发展千亿元产值的石化产业,使营口产业结构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大连,长兴岛产业园区、松木岛化工园区、花园口新材料产业集群正在演绎新一轮产业升级。
今年沿海6市再度发力,计划新开工重大产业项目265个,总投资3769亿元,其中包括投资350亿元的中石油长兴岛炼化项目、投资100亿元的和运集团合成橡胶产业园项目、投资100亿元的营口康辉石化有限公司聚酯及配套产业项目等等。现在这些大型石化项目都已经成为辽宁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亮点。
业内人士指出,辽宁在转身向海的转变中,加快了追赶东南沿海城市的脚步,石化业迅猛发展。这次国务院批复的《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指出辽宁省位于我国沿海最北部,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的重要区域,提出了今后10年海洋开发和保护的目标及政策措施,这为当下辽宁如何从化工大省迈进海洋强省拓宽了思路,增添了信心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