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同业竞争格局来看,中石化在油气资源上远远落后于中石油,未来差距可能还会拉大。但中石油对煤化工兴趣不大,因此中石化可以通过发展煤化工来缩小差距。
中石化大举进军煤化工同其面临的愈加紧迫的竞争格局有关。
蛰伏数年之后,中石化终于正式拉开了大举进军煤化工的序幕。
近日来,中石化挂牌组建全资子公司长城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引起了业界关注。中石化宣布,将全面启动专业化煤化工业务,并明确表示力争用8~10年时间发展成为我国煤化工领域的行业领先者。这也标志着中石化调整结构、转型发展进入实质性阶段。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审批近万亿元煤化工项目的背景下,中石化此举被认为将大举进军国内市场。实际上,中石化对煤炭产业向往已久,随着技术成熟度的提高,成立专业化公司也是水到渠成。
“中石化此举可以说是大势所趋。”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胡迁林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石化在煤化工方面已经具有一定实力和战略部署。
布局煤化工
煤化工是指经过化学加工,将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燃料以及化学品,包括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以及煤制乙二醇等。
以前,石化行业相对稳定,石油企业往往“看不上”煤化工。以中石化为例,虽然在煤制油、气、烯烃、乙二醇、二甲醚等产业进行了相关布局,但在2011年4月份傅成玉出任董事长之前一直持观望态度。直到傅成玉就职,中石化才明显加快了煤化工布局。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宋智晨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中石化此次成立独资公司布局煤化工有三点考虑:第一,实现结构调整、加快转型,促发展;第二,改善能源结构,降低对石油等物资的依赖;第三,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自身竞争力。
宋智晨表示,中石化是一家上中下游一体化、石油石化主业突出、拥有较完备销售网络、境内外上市的股份制企业,实力雄厚,此次成立独资公司也是顺应市场变化及自身长远发展而作出的深思熟虑的决定。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顾问张晨曦也认为,由于国际原油价格一路攀升,国内石化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同时,随着技术成熟,煤化工业务的经济性进一步凸显,总体来看,中石化选择现在成立独资公司时机恰当。
目前,中石化已在内蒙古、新疆、贵州、河南和安徽布局5个煤化工基地。据中石化内部人士透露,中石化在煤化工上的投资额保守估计将超过2000亿元。
张晨曦则预计,未来中石化在煤化工领域的投资还将进一步加大,至2015年,煤化工在其整体战略中可达到1/3左右。
突出重围
中石化大举进军煤化工同其面临的愈加紧迫的竞争格局也有关。
张晨曦认为,中石化此举一是为了“避重就轻”,二是为了战略转移。
他表示,从国内同业竞争格局来看,中石化在油气资源上远远落后于中石油,未来差距可能还会拉大。但中石油对煤化工兴趣不大,因此中石化可以通过发展煤化工来缩小差距。
“不管是从投资力度、战略定位上,还是从近两年的行业对比上,中石化在我国传统油气领域竞争力都处于下降阶段,因此,加快发展煤化工业务,充分发挥在化工领域的技术、渠道优势,对中石化具有积极意义。”张晨曦说。
其次,不同于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中石化在下游化工品市场一直拥有毫无争议的领先地位。但是,这种地位也正遭到来自非油企业的冲击,包括神华集团在内的非油化工企业都在大举进军煤化工。
例如,神华计划“十二五”期间实现油品产量300万吨,化学品产量500万吨,天然气产量18亿方,总投入800亿元。而且,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已于近日获得了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
“这些非油化工企业的冲击正迫使中石化加速在煤化工领域的战略布局。”张晨曦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
随着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原油加工环节的利润日益减少。张晨曦认为煤化工既可以帮助中石化“突出”非油化工企业的“重围”,又有利于成品油的高价销售,还能发挥其在石化行业的技术和渠道优势,是一次产品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转移之举。
前景待检验
在胡迁林看来,发展煤化工是最能发挥我国资源禀赋的方向,是大势所趋。
张晨曦也认为,与石油或天然气相比,新型煤化工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随着高油价拉动能源转化、煤价市场化推动接近尾声、新型煤化工经济性逐步显现以及煤化工的技术和商业化应用日渐成熟,未来一段时间,煤化工发展将成为我国投资和消费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
但由于煤化工属于高耗能、高排放产业,过去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曾连发几道禁令,限制煤化工项目盲目扩张。
在中石化之外,目前其他油企的煤化工布局尚不明朗。张晨曦认为,油企涉足煤化工有利有弊。一方面有利于优化企业产品结构、推动煤化工行业发展、减少对外原油依存度;另一方面,油企涉足煤化工,容易遇到上游原料供应、煤化工部分技术壁垒以及现有员工转型等客观问题。
“综合来看,一旦油企能通过购买、兼并、合作等方式,从上游原料供应上获得保障,在技术、人才方面顺利实现转型过渡,整体前景还是有望看好的。”张晨曦说。
宋智晨也表示,煤化工对企业要求较高,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资金作保障,没有雄厚的基础,盲目施行,会有较大风险。
“中石化进军煤化工是与其战略发展规划相结合的,并不代表整个煤化工的发展趋势。”宋智晨说,煤化工在目前宏观经济状况和政府的引导下,迎来了一个发展契机,但因其自身行业的性质,国家对其监控、审批比较严格,能否顺利发展并获得综合效益还有待检验。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院长顾宗勤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也明确表示,国家层面不会放松对煤化工的审批门槛,中石化等企业出于公司利益对煤化工的立场转变“只能参考,不是国家观点”。
(原标题:中石化欲借煤化工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