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肩担责十六载 长江趸船卫士情——记重庆石油司泵工孙仁元

   2012-10-30 中华石化网中国石化新闻网

248

通讯员(夏荟智)谈起孙仁元,大家说他是条质朴的汉子,不善言谈,脸上带有几份微笑、几份刚毅……

23岁那年,孙仁元移民后当了一名司泵工,16年的趸船生活磨砺出他严谨的工作作风,无数次“修修补补”铸就了他扎实过硬的专业技能。今年,他被集团公司评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

乐观积极的“拼命郎”

“孙仁元是个踏实人,最脏、最苦、最难的事他愿意去做,而且做得很拼命。”这是九龙油库主任吴绍勇对他的评价。

九龙油库里的“隔油池”池高2米、长约6米,分成3格高进低出地排列着,每格顶面上只有一个狭窄的进出口。水面上漂浮着厚厚的油污和杂质,每年要清理多次。前些年,由于油库中转量不大,社会上又没有专业的清洁队伍,这个工作都由油库的员工来完成。这可是不简单的活儿——臭、脏、危险,即使穿戴上防毒面具与工作服,池子里高浓度的油气油污味,还是让人难以忍受,每打扫几分钟就需上来呼吸新鲜空气,防止中毒。就这样上下数百上千次,花上2天时间才能完成清池工作。面对这样的苦差事,孙仁元总是冲锋在前,每次干完活的他就像身上没长骨头似的瘫坐在地上,精疲力竭。个别同志笑他“傻”,孙仁元却憨憨一笑说:“年轻人嘛,多做点事,就当锻炼身体,没得啥子。”

去年8月,长江洪峰过境,九龙油库趸船上的照明电源及船舶的安全信号灯电源受到损坏。孙仁元知道后自发上阵,戴上安全帽,系好安全带,在另一名同事的协助下,爬上趸船的高架铁塔进行排查。夏季的烈日早已将铁塔烤得滚烫,但他在铁塔上一待就是三个小时,终于找到了故障所在,恢复了趸船用电。下了高架铁塔,衣服像粘了胶水似地紧紧贴在他身上,脸颊被太阳晒得通红,感到一阵火辣辣的痛,他却溢着微笑说自己“终于放下了心”。

勤俭节约的“金算盘”

在趸船上工作的16年中,他将趸船当做他的第二个家来打理。与孙仁元一起工作过的同志都说“他那小算盘打得贼精!”“一分钱也要掰成两半花才安心。”

孙仁元对船舱里、趸船上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了如指掌。铁丝、螺栓、垫片……别人不稀罕的小物件,他都当“宝贝”收到工具箱中,“这些小东西能派上大用场。”孙仁元说。有一次,趸船上有一堆废弃的钢丝绳,他发现后,拿到车间加工,重新一截一截连接起来。在检修设备的过程中,这些“废弃物”发挥了不少作用。输油管线交接口处的石棉垫在水和油的腐蚀下经常坏掉,买一个成本高且不一定相符,他便买来一整块石棉片,需要一块就剪一块,直到用完用尽。

几年来,孙仁元“抠”出了不少效益。

敬业奉献的“贴心人”

工作上,孙仁元恪尽职守,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其他岗位需要帮助他也是随叫随到。“同事遇到什么难事找他,他从不推诿。”油库质检员王唯说。

作为质检员的王唯,每当油船靠拢趸船,她就要第一时间到油船上进行抽样,检验油的质量。每次抽样都需提着装满样品油的箱子,上下长江边陡峭的坡梯。这对一个瘦弱女子来说并非易事,但孙仁元只要在,都会主动帮她提到化验室,提到趸船上。

2009年8月,神州2005号油船装载着90号汽油,从重庆开往万州进行分卸,途中在涪陵分卸了一次。到万州时,船上还装有900吨,油船一到,便开始了紧张有序的卸油工作,但不管怎么做,油始终抽不上来,只听管道内不断发出“咕咚咕咚”的声响。打电话咨询,才得知是由于天气炎热产生的气阻太大造成的。单靠“离心泵”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只能用“扫舱泵”将油从油船一点一点抽到“扫舱罐”里面,然后再将“扫舱罐”里的油用“离心泵”抽到油库。11吨的两个“扫舱罐”每装满一次就需1个半小时,并且随着油船里的油量减少,耗时会越来越多。本来正常情况下只需10多个小时,结果花了3天3夜才将油卸完,作为司泵员的孙仁元在整个过程中几乎没合过眼,一场油卸下来,他憔悴很多。

孙仁元用16年的热忱,为一方石油运输保驾护航,诠释着一名党员的人生价值,彰显了重庆石油一线员工最淳朴的品质。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