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价格虽受生产周期及需求季节规律性因素的影响,而原油作为塑料的原材料,对塑料期价有绝对带动作用。
理财周报进入化工行业资本关系梳理第四期。
本期将立足于石油化工原料当中的塑料制造业产业链,从石油到终端上市公司的主要5条产业链,进一步明晰上中下游之间的资本联动关系。
据理财周报记者统计,从石油出发,到达PE、PVC、PS、MDI、PP这些塑料产品的5条产业链上,汇集了24家上市公司,120种主营产品,总市值774亿元,占据整个化工行业市值1.7%。
塑料价格虽受生产周期及需求季节规律性因素的影响,而原油作为塑料的原材料,其波动对塑料的生产成本更有明显的重要影响,对塑料期价有绝对带动作用。
而进入十月,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大幅下跌,WTI价格跌破90美元/桶大关,成本价格降低使得塑料利润涨高。
乙烯涨幅高达原油双倍
处于产业链中游的乙烯,以石脑油或者天然气为原料都能生产,其生产和使用基本上都由中石化和中石油双巨头垄断,其价格走势受到石脑油价格的绝对控制。
中石化(600028.SH)垄断国内46%乙烯产能、中石油(601857.SH)垄断32%。据中石化今年中报显示,上半年生产乙烯481万吨,下半年计划生产乙烯463万吨,还包括投资114亿建设武汉80万吨/年乙烯工程项目。
据报告显示,三季度原油从80元/吨反弹至100元/吨,涨幅高达25%,9月中旬更是在QE3刺激下,一路反弹至11100元/吨附近,涨幅高达23%。
同时,三季度石脑油与乙烯跟随原油价格持续上行,同时东亚地区裂解装置集中检修,中国需求推动等因素进一步刺激乙烯快速上涨。
基于这些因素影响,6月中旬到9月28日亚洲乙烯均值涨幅高达52%。从数据来看,可以说,乙烯受到原油价格的强势正向影响,涨幅是其两倍。
PE涨幅跟不上乙烯
PVC与乙烯价格反向
乙烯的主要衍生物有PE、PVC、苯乙烯等。其中PE是目前合成树脂中产量最大的一个品种,占总的通用热塑性塑料消费量的44%,消费了世界乙烯总产量的一半。
“目前国内PE几乎全部都是由乙烯生产的,而且一直都是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即使乙烯的价格上升,很多时候也跟不上。”一位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
让人感兴趣的是,在石脑油—乙烯—PE这条产业链上,三季度出现两大特征:一个是原油—石脑油—乙烯环节价格正向传导出现加速;第二是乙烯和PE环节价格传导出现明显脱节。
“不过一般是上游对下游有重要的影响,下游价格不大会对上游产生影响。在石脑油到PE这条产业链上,一般是单向的传导机制。”上述研究员表示。
实际上,很多时候是,PE的毛利率和乙烯的价格会呈反向关系,乙烯价格的快速上升推高了PE价格,但其下游消费者短时间内还无法接受新价格,因此成本上升部分无法完全向下游传导,于是就出现了价格传导的脱节。
PE下游需求主要来自于农膜和塑料制品。上市企业中直接生产PE的公司较少,以PE为原材料的企业却不少,如凯乐科技(600260.SH)、国通管业(600444.SH)、永新股份(002014.SH)、胜利股份(000407.SZ)、通产丽星(002243.SZ)、大东南(002263.SZ)等。
以大东南为例,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塑料产品的原材料成本占据总成本60%,由于受到上游涨价的影响,公司业绩三季度同比下滑0-30%,由于是签约年度合同,产品价格大体上还是比较稳定。据公司今年中报显示,2012年毛利率是11.39%,同比下降了4.62%。
至于PVC,已有较长阶段处在产能过剩阶段,很多企业开工率都在低位运行。乙烯法制得PVC的毛利率和乙烯价格也存在脱节。由于PVC下游需求原因,乙烯法制得的PVC很难将成本增加部分转嫁到产品价格上去。
上述研究员还表示:“PVC只有30%是由乙烯生产的,还受到供求关系等其他比较大的影响,所以产业链上也一般是单向的影响比较明显。”
上半年,PVC业务遭遇有史以来最寒冷的冬天,市场价格自去年下半年大幅下跌并在今年上半年维持低位,全行业陷入亏损。
涉及PVC生产和以PVC作为原材料的上市公司都较多。比如生产PVC的就有新疆天业(600075.SH)、中泰化学(002092.SZ)、英力特(000635.SZ)、湖北宜化(000422.SZ)、金路集团(000510.SZ)、三友化工(600409.SH)、山东海化(000822.SZ)、氯碱化工(600618.SH)、云南盐化(002053.SZ)等。
以PVC作为原材料的上市公司包括佛塑股份(000973.SZ)、江苏琼花(002002.SZ)、金发科技(600143.SH0、凯乐科技(600260.SH)、国通管业(600444SH)等。
三季度丙烯酸涨幅为原油2.4倍
在石脑油—丙烯—丙烯酸这条产业链上,一般也是正向的价格传导机制。
近期丙烯酸一片叫好。在日本地震后,丙烯酸价格大幅上涨,至今累计涨幅为40%。如果从7月初开始计算,价格涨幅已经接近60%,是这段时间原油价格涨幅2.4倍。也就是假设原油上涨10美元,丙烯酸涨到了24美元。
当然,这么大的涨幅是发生在突发事件的强大刺激之下,是个概率事件。
此前,二季度丙烯CFR东北亚季初价格为1470美元/吨,季末价格为1300美元/吨,季度均价为1359美元/吨。季度均价环比下跌2.0%,同比下跌11.4%。二季度丙烯价格在1530美元~1240美元/吨的区间内缓慢下行,而这段时间,丙烯酸涨跌互现。
作为生产丙烯酸的龙头上市公司,卫星石化(002648.SZ)在季报中披露,三季报利润降幅收窄,三季度以来由于原油价格猛涨,再加上突发事件的影响,市场需求趋于好转,产品价格进入上升通道,产品毛利率回升。
据研报显示,卫星石化收购浙江聚龙石化,并出资建设45万吨丙烷脱氢制丙烯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公司将打通“丙烷-丙烯-丙烯酸酯-高分子乳液”的全产业链。此外,公司在平湖市独山港区投资设立子公司并建设年产32万吨丙烯酸、30万吨丙烯酸酯、60万吨丙烯项目。
MDI受原油价格和下游供需双重影响
“C6H6-C6H5NH2-MDA-MDI”产业链上,最为核心的公司为拜耳、巴斯夫和烟台万华,其中烟台万华拥有国内最大规模的生产实力。
产业链上最为核心的物质为MDI,在整条产业链中,MDI由于技术壁垒的存在,其生产工艺复杂,一直被少数寡头垄断生产。
MDI作为承接上下游最核心的物质,其价格的涨跌,主要影响来自于上游原油价格的波动和下游行业的景气度。
去年第四季度,MDI的需求和价格都处于冰点,12月初聚合MDI的价格仅为13000元/吨,纯MDI价格仅为16700元/吨。不过,受到下游开工率的逐步回升和国际油价上涨推升成本的双重影响,今年一季度MDI价格大幅回升,聚合MDI回升至16800元/吨左右,纯MDI回升至19500元/吨左右,涨幅分别为29%和17%。
据了解,MDI下游产业主要为冰箱、冰柜、汽车、纺织、鞋等行业。因此,今年以来下游行业的不景气,始终制约着MDI价格的上行趋势。
虽然下游景气度不高,但是,由于供应偏紧,出现现货紧张的情况,今年三季度MDI价格却持续上扬。目前,聚合MDI国内报价一度突破26000元/吨,三季度均价为16979元,较去年同期提升11.51%。而纯MDI价格也由于供应量偏紧的情况,出厂价节节攀升,三季度出厂均价为23008元/吨,同比上升10.32%。
目前,烟台万华(600309.SH)聚合MDI毛利率约为29%;纯MDI毛利率约为37%。
而第三季度MDI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各大厂商停产检修,造成产能供应不足。10月份烟台万华、拜耳、日本NPU、韩国三井、巴夫斯等主要巨头的检修将影响至少60万吨MDI产能。
当然,众多券商分析师看来,在MDI传统下游增速集体放缓的大环境下,建筑节能市场的巨大需求空间成为目前唯一可见的MDI需求。十万吨级增量市场是未来5年MDI最重要的市场。
而这一市场能否启动,将取决于建筑节能防火政策的定调。
据了解,如果防火标准为则聚氨酯材料可用于建筑外墙保温,将为MDI带来十万吨级市场增量;如果防火标准定为A级,则聚氨酯材料无法用于建筑外墙保温。
理财周报将会密切关注这一政策的最新动向。
三季度苯乙烯涨幅为原油2倍
在石油—石脑油—苯/乙烯—乙苯—苯乙烯—聚苯乙烯的产业链中,最为关键的物质非苯乙烯莫属。
目前,全球苯乙烯单体供应紧张,亚洲市场苯乙烯价格已经飙升至接近一年多来的高位。为此,“两桶油”也纷纷抬高苯乙烯的报价。
2011年8月4日,苯乙烯价格曾经达到历史高位,当时报价为1,546.50美元/吨FOB韩国和1,572.50美元/吨CFR中国。
而此番苯乙烯价格的波动,最主要是源于我国东部库存的不断下降,造成现货供应日趋紧张。9月18日,存库量为52900吨,接近2011月8月19日的最低水平,当时为52500吨。
“苯乙烯调价一是受到原材料紧缺的影响,生产厂家出货减少,导致货源紧张,而前期处于观望状态的贸易商也开始集中采购,推动价格上涨。其次是多套生产装置停车检修,产能受到限制,部分装置处于长期停车状态。”一位化工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
据上述分析师介绍,大连石化苯乙烯装置自3月15日起检修,至今未确定开车时间,大庆中蓝苯乙烯装置重启时间也未定。
国内苯乙烯报价显示,华东苯乙烯自从今年6月份经历低点9100元/吨后,苯乙烯的价格已经上涨至最新的13700元/吨,上涨幅度为50%。
(原标题:塑料5条产业链串起24公司:乙烯涨幅高出原油两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