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本日志铺就“装置神医”——记石家庄炼化焦化装置高级技师王炳信

   2012-11-05 中华石化网中国石化新闻网

128

通讯员(蔡莉)王炳信的工作日志又被新分配来的大学生借走了——在石炼焦化装置,大家都知道,琢磨王师傅的工作日志,是学流程的捷径。记录工作日志的习惯,让只有高中学历的王炳信创造了职业路上的一个个光环——“中国石化焦化技术状元”、省级“能工巧匠”、“公司劳动模范”。

王炳信的工作日志记了三十多年,攒了56本,焦化装置开、停工和运行中发生的问题和解决的过程无一遗漏:

“2006年9月16日稳定塔冲塔携带原因:塔项解析气量过大,压空阀开度过大;塔府回流过小……”。

“2010年10月21日:周检发现塔1-1放空线在7米处有漏油迹象,判断管线与三通连接处漏油,进一步检查,焊口开裂。”

“一边工作一边顺手记下来的!”在王炳信眼里,几十年的坚持是很自然的,其实,多数时候没有那么“顺手”,有时现场的状况需要记录,但往往在处理关头无法分神,每天下班后都要回忆一遍工作内容,补充、整理日志的工作耗用了他大量精力,但王炳信觉得值。

石炼焦化工艺的重要“分水岭”记录在日志中:“ 自开工以来一直外甩到油品的焦化凝缩油,开始进分馏塔零层回炼。”在这以后的日志里,频繁记录了观察结果:分馏系统在每次回炼出现的波动,以及对产品质量控制产生的不良影响。还分析了原因——凝缩油中含有水分。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出现在后续日志中:焦化凝缩油由分馏塔改进焦炭塔回炼,效果良好。下面还写着几项生产成本降低的连带效应。

翻看日志,每项工作的记录之后,还附带着王炳信的分析、归纳。“记录的过程就是思考、总结的过程,写全了、想透了,经验就成了自己的!”王炳信一边记、一边想,他渐渐成了大家眼中的“装置神医”。

2007年11月份,国内柴油供应紧张,根据总部的部署,我公司增加柴油产量10万吨,焦化装置提量处理。提量一段时间后,焦化分馏塔的顶循量开始下滑,并逐渐严重,大家普遍认为是分馏塔的塔盘脱落造成的。王炳信当天的日志里,“塔盘脱落”几个字旁边是大大的问号,根据观察和经验,他不赞同。查阅以前的日志,更坚定了自己的观点——顶循容积变小是因为液槽结盐严重造成的,需要清除结盐。

如何快速清盐?王炳信大胆实践揣摩了很久的想法:用蒸汽吹扫!经过4天的调整操作,顶循量和处理量提升。

“装置神医”的绰号从那时被叫响了,王炳信却迅速投入遏制结晶的工艺研究。通过观察、总结,他决定从打破结盐的条件入手,增加顶循流动量。装置运行终于进入了良性循环,结盐严重的状况再没有反复过。

无言的日志透露着主人的辛劳。2009年夏天,王炳信被临时借到石炼化纤16万吨/年改造开工部,协助开工。

6月24日,全国最高气温42.1℃出现在石家庄,当天,王炳信的工作日志是这样写的:检查塔301降液板:下15层降液板变形、需修复;北侧U型固定螺栓开孔过大……环境温度达到42°C,狭窄的301塔器里的温度最低也有50°C,很难想象在那样的条件下,五十多岁的王炳信是怎样钻到容器里,把一层层塔盘检查得如此细致!

“我记的日志,大伙儿经常借去看,这是好事!为了他们看得明白,我记得越来越细了!”不光是边干边记、边记边琢磨,还要边记边讲解,王炳信身边的很多职工也在模仿他记录工作上的细节,这让几年后即将退休的他感到非常欣慰。

支援化纤装置开工整整8个月,开车成功后,他把工作过程中积累的大量记录和数据,都留给了车间技术人员:“留好,有用!”。

“留好,有用!”——看着56本陈旧的工作日志,看着王炳信已经花白的两鬓,我们找到了应该留住的财富,找到了通往成功职业路的方向。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