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进军煤化工意味着什么

   2012-11-06 中国化工报郁红

135

 

在2012中国国际煤炭加工利用及煤化工展览会上,不乏油企的身影。图为延长石油搭起的大型展台。(CFP供图)


    近日,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石化)宣布成立中国石化长城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下称长城能源),专业化发展煤化工业务。消息一出,业内反响强烈,分析人士认为,在国家发改委正对接近万亿元的煤化工投资项目进行审批的背景下,中国石化此举明显是要大举进入国内煤化工产业。那么中国石化是如何规划其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此举对其自身发展有何意义?对国内煤化工产业会产生什么影响?其项目得到发改委审批的成功率又有多少呢?对此,记者进行了调研采访。
  
  
  蛰伏布局 抢食煤化工万亿元商机
  
  
  按照中国石化的规划,新成立的长城能源将作为中国石化旗下发展煤化工业务的唯一平台,负责中国石化煤化工业务投资和经营,组织协调煤化工项目建设,对煤化工业务进行专业化管理,业务范围主要包括煤炭资源的勘探开发、煤炭转化和相关化学品生产等业务的投资管理等多个领域。力争用8~10年时间发展,使中国石化成为我国煤化工领域的行业领先者,在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上走到世界前列。


  但在业界看来,长城能源的揭牌不过是中国石化多年蛰伏布局煤化工产业的现身之举。事实上,这家石化巨头试图延伸上游触角的“野心”早已凸显。


  2007年,中国石化曾在新疆登记了350平方千米的煤炭区块,区块煤炭储量预计在150亿吨左右,但此后并未传出任何大动作。


  2009年,此前几度传言要进军煤化工领域的中国石化于当年3月购买了国外中试阶段煤制油的技术和设备,业界当时认为这是其向煤化工产业迈出的第一步。


  业内人士指出,此后,中国石化虽未停止对煤化工产业的尝试,但受技术与设备瓶颈的制约,在该领域的作为仍旧乏善可陈。


  到2011年10月,中国石化旗下分公司中原石化年产60万吨的甲醇制烯烃项目开车一次成功,标志着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甲醇制烯烃工艺(S-MTO)成套技术步入产业化。


  中国石化在煤化工技术方面的突破,让其在煤化工产业的发展上有了坚强的技术依托,步履也明显加快。


  2011年11月,中国石化与河南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补充协议,将与河南煤化集团合资建设年产180万吨的煤制烯烃项目,投资总额约为210亿元。


  同年,中国石化在贵州的“煤电一体化”项目一期工程年产60万吨聚烯烃项目开工,该项目包括煤炭基地建设和分三期建设的煤化工产业项目,总投资610亿元,其中煤化工项目投资520亿元。


  据记者了解,目前中国石化计划中的六大煤化工基地中,内蒙古、新疆、贵州、安徽、河南5个煤化工项目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其中,中国石化已计划在新疆准东上马年产80亿立方米煤制气项目,同时建设新粤浙和新鲁煤制天然气管道项目。新粤浙管道拟投资1590亿元,年输气能力300亿立方米;新鲁管道拟投资860亿元,年输气能力同样是300亿立方米。


  “因此,中国石化整合现有煤化工资源、组建新公司加速推进煤化工布局已成水到渠成之势。”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而就在长城能源成立后不久,中国国电集团宣布已与中国石化集团签署煤电化一体化项目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通过组建合资公司的方式,开展煤矿项目、热电项目、煤基多联产化工项目等方面的合作。


  中国石化新能源办公室副主任郭卫军则表示,中国石化发展煤化工不会直接介入煤炭生产环节,而是与煤炭企业联合成立合资公司或部门,这也是企业未来煤化工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
  
  
  战略转移 有益自身具有积极意义
  
  
  对于中国石化此举,中科合成油工程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唐宏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了中国石化进军煤化工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对煤制烯烃感兴趣,这也是中国石化兴趣最大的一个领域。作为石脑油的下游产品,现在国内一年要进口700多万吨聚乙烯,加上聚丙烯,聚烯烃的进口总量已达1000多万吨。因为其售价高,缺口又大,又是中国石化的主打经营项目,中国石化一定会想办法扩大其在这方面的优势,所以在进入煤化工领域时首先就盯在了煤制烯烃这个项目上。


  其次是对煤制油很感兴趣,而且仅次于煤制烯烃。2009年中国石化花费2000万美元从美国买回来一套试验装置,放在宁波镇海,进行费托合成(间接液化)试验。他们之所以进军煤制油,因为目前国内柴油消耗量太大,2011年国内生产的柴油总量为1.66亿吨,需要4.5亿吨原油。目前国内每年进口的原油量已达2.5亿吨,而且需求不断增加。如果能替代柴油,那么将是一个庞大的市场空间,费托合成方法生产出来的柴油质量很好、动力很大、利润也很高,同时也能减少我国对原油的需求。


  唐宏青强调,中国石化进入该领域还有第三件事要做,就是进军煤制天然气。中国现在一年能生产1000亿立方米天然气,但有300亿立方米的缺口需要进口来补充。近期国家计划建设从新疆到福建的西气东输管道,传输300亿立方米天然气。而中国石化也有意识在新疆做一个煤制天然气项目,输入管道中。据悉,国家计划中的7条西气东输管道中,有3条管道的输气是由中国石化来承担的。


  “总体来说,中国石化进入煤化工产业对国内石油化工产业不会造成影响,因为这些都是国内紧缺的产品,既不会影响到煤化工行业的发展,也不会对石化行业产生负面影响。”唐宏青认为。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总工程师蔡杰告诉记者,中国石化进军煤化工是其实现原料结构多元化的重要一环,对其来讲是好事。我国烯烃原料主要是以石脑油为主,与轻质原料比,成本是有差距的。近两年,国内石化行业感受到了来自中东低成本产品的压力。今后几年,随着美国这一轮“制造业回归”运动中建设的一批石化项目陆续投产,美国低成本石化产品也将冲击市场。所以中国石化必须要考虑原料的多元化,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也将比以前更加重视煤化工及非常规油气资源。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顾问张晨曦则认为,中国石化此举一是为了“避重就轻”,二是为了战略转移。因为不管是从投资力度、战略定位上,还是从近两年的行业对比上,中国石化在我国传统油气领域竞争力都处于下降阶段。因此,加快发展煤化工业务,充分发挥在其化工领域的技术、渠道优势,对中国石化具有积极意义。其次,不同于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中国石化在下游化工品市场一直拥有领先地位。但是,这种地位也正遭到来自非油企业的冲击,包括神华集团在内的非油化工企业都在大举进军煤化工。
  
 

 

近年来,我国煤化工发展如火如荼退,很多企业的投资热度也未曾减退。近期,从山西阳煤丰喜传来消息,前来参观水冷壁水煤浆气化炉的业内人士络绎不绝。图为参观现场。(闫俊荣 摄)


  热情高涨 项目批复或存不确定性
  
  
  进入“十二五”,国家将为冰封的煤化工项目开闸的消息四起。据悉,这5年内,国内煤化工项目投资总额将超过万亿元,近期国家发改委正在对接近万亿元的煤化工投资项目进行审批。因此,由于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需要一些有影响力的大项目来拉动GDP增长,并促进经济转型的看法在业界流传。如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张国宝、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日前莅临神华煤制油项目调研,就被业内解读为国家发改委放松审批的信号。


  “由于一个煤制烯烃项目的投资多达二三百亿元,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同时,内蒙古、新疆等地都是有一些特殊政策的。而且,从原料结构多元化考虑,国家对煤制烯烃路线还是基本肯定的。所以适当的时候,如果国家认为企业的设计方案确实好,水资源也有保证,对环境影响不大,我认为肯定会适当放行的。”蔡杰说。


  但就记者采访所知,从目前各地煤制烯烃项目的发展趋势看,很多地区和很多企业对投资煤制烯烃项目热情很高,极易形成一哄而上的局面。目前,各地拟建的煤制烯烃项目很多,规划也相当多,有证可查的至少有40~50个,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对于炼化一体化项目的烯烃而言,煤制烯烃项目能耗要高出很多,其二氧化碳及二氧化硫等各种污染物的排放也都比较高。另外,煤制烯烃项目的水耗也比石油路线的高出两到三倍。一旦出现一哄而上的局面,会对中西部地区的生态和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所以,业内人士大都表示,对这些项目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批肯定会从严,能获审批通过的很少。


  蔡杰向记者透露,现在工信部关于煤化工示范项目的规划已经出来了,可能在近期发布,新一届政府也将明确新型煤化工政策。“十一五”期间国家对三套示范工程重点论证的是煤制烯烃工艺路线是否可行,能否走的通,示范的结果是能走通,工艺路线没问题。所以,“十二五”期间再审批项目的关键就是要求新建煤制烯烃项目要优化设计方案,把能耗、水耗降低下来,同时还要实现二氧化碳减排及各种污染物的减排,通过优化各工段的工艺方案,提高资源利用率。


  据介绍,国家对优化系统工程的要求很高,对煤制烯烃项目各个工段的设计目标提出了很多指标:比如示范工程用的是普通的热电联产,现在要求新建项目要用IGCC或超临界发电,冷却要用壁式空冷循环冷却水,水的利用率要大幅提高,还包括废水“零排放”。另外,还要求烯烃的下游加工方案要实现区域特色发展,并要探索二氧化碳减排的潜力,包括生产工艺及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减排,以及用二氧化碳生产产品和鼓励捕集封存技术的应用等。


  据蔡杰估计,到2015年能够形成产能的、产出烯烃的煤制烯烃项目不多,新增产能在150万吨左右。加上沿海地区甲醇制烯烃,以及重油裂解制烯烃等项目,基本可以达到烯烃工业“十二五”规划要求的多元烯烃路线烯烃产能占总产能20%的目标。


  和蔡杰一样,唐宏青也保持了谨慎态度。他说,到明年3月份,煤化工规划审批会放开一部分,但放开的尺度会有多大是有争论的,不可能像各地方要求的那样宽。中国石化现在之所以有动作,是因为他们估计今后国家会放开,但规模多大是一个分寸问题。中石化的想法没有错,因为他有技术、有资金、有装置建设的基础,也有人才,现在主要是在等政府的批复。

 

有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非油企业在化工产品方面的研发建设,给中国石化带来了冲击和压力,也促使了中国石化加速布局煤化工产业。图为大唐能源化工多伦煤化工基地正在往外运输煤制聚丙烯产品。  (本报记者 陈丹江 提供)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六千万吨特大型油气田意味着什么 电都去哪儿了?——从用电量曲线看中国经济活力
能源发展方向定调 构建全新能源体系 水资源短缺,威胁世界粮食安全
生物柴油:踟踌不前,难在哪里 有人欢喜有人忧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