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金”氟化工,难在哪里?

   2012-11-07 中国化工报李闻芝

397

 

氟化工投资热潮带动了国内氟化工园区建设。作为国内最早建成的氟化工园区,江苏高科技氟化学工业园紧紧围绕氟化工产业链,突出专业化特色,强调做精做强氟化工,已聚集了多家世界氟化工巨头落户。图为该园区内氟化工生产装置。

 

    2010年以来,受到欧债危机和美国经济复苏乏力的影响,国内宏观经济发展减速,化工大多数子行业遭遇了寒冬。但氟化工行业却成了为数不多的明星产业。


  这几年氟化工的盈利势头不错。据业内人士介绍,2010~2011年是氟化工的黄金时期,特别是去年氟化工产业“产销两旺”、“量价齐增”,企业的利润丰厚,有些产品的毛利甚至达到了40%,尽管今年的效益有所下滑,但一些企业的利润也还是达到了20%,让很多正在经受亏损折磨的化工企业羡慕不已。不仅如此,氟化工还属于国家政策支持和鼓励发展的一个新兴产业,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的“十二五”规划中有8项规划都涉及到含氟化学品,未来前景十分看好。


  于是,大量的资本开始对氟化工青睐有加,想在这一产业中分一杯羹,其中不乏对氟化工行业一无所知的门外汉。业内有句玩笑话:“卖大白菜的也想要搞氟化工。”对于这一现象,业内专家大多表示了担忧的情绪:如果新上项目定位不清晰、不明确,或是仍旧在复制现有的低端通用生产技术,投资者不仅赚不到钱,而且还会面临着一投产就亏损的风险。


  可以说,氟化工虽然被称为“黄金产业”,但并不是有钱就可以干的,想在其中“掘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随着萤石资源的日益紧缺,氟化工产品市场日渐红火,中国大型磷肥生产企业正加快回收和利用磷矿伴生氟资源的步伐。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已建成全球第一套年产2万吨磷矿石伴生氟资源回收生产无水氟化氢工业装置,自2011年投产以来、装置运行正常。图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勇武于今年6月在该车间考察。(本报记者 张育 摄)


  难题一: 通用产品均已过剩
  
  
  “2011年中国氟化工产值约为560亿元(不含萤石),规模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约占全球氟化工总量的1/4。”这是石油和化工规划院精细化工处处长张方提供的数据。张方告诉记者,说我国是氟化工大国,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萤石基础储量全球最大,探明储量排行世界第三;第二,我国是最大的基础氟化工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第三,我国还是尖端氟化工产品的重要市场,市场需求旺盛。


  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提供一组数据也佐证了这一观点。10年前,我国的一些含氟基础化学品还不能满足国内的市场需求。10年间,我国氟化工产业爆发式地增长,氢氟酸、氟化铝、聚四氟乙烯、HCFCs、HFCs、氟橡胶等6类产品的产量目前均列世界第一,其中PTFE(聚四氟乙烯)和氟橡胶的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1/2。2010年有机氟化学品和聚合物产量占全球生产总量的40%~50%。


  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氟化工产业大国。但大并不意味着强,相反,中国的大部分化工产业常常是大而不强。尽管氟化工隶属于年轻的朝阳产业,但无序发展使这一产业在大规模起步之初,就患上了虚胖的通病。目前,氟化工行业有很大一部分新的投资还是集中在依赖萤石资源的低端的基础和通用品种上,而且企业各自为战,缺乏统筹规划,投资乱象丛生。


  这种冲刺式的发展,一方面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推动了我国含氟化学品的广泛应用;另一方面,却带来了一大弊端就是产能的严重过剩。事实上,我国的通用基础含氟化工产品,比如氢氟酸、HCFC-22、HCFC-142b、HFC-32、HFC-25等产能均已过剩。


  “产能的过剩并没能抑制投资的热情,扩能的势头仍然在继续。特别是近一两年,在行业利好驱使下,‘大跃进’式的建设加剧了产能过剩,新建扩建装置很大一部分于2011年的下半年建成,产能大都在2012年释放。而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国内需求并没有太大变化,供大于求的矛盾凸显,导致了低价竞争、以价换量的扭曲发展。”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理事长季刚表示。


  对此,季刚分析认为,一方面,各方投资者和国外大公司看好中国氟化工产业未来的发展,纷纷进入我国氟化工产业;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纷纷将氟化工列为地方经济支柱产业,大力支持和鼓励发展。两方面因素共同促成了氟化工“大跃进”式的发展,而且产品大多集中在生产技术雷同的低端基础通用产品上,从而使产能扩张远远超出了市场的增长,导致了氟化工基础产品严重过剩,市场低价恶性竞争的加剧,进而还造成了资产和氟资源浪费。
  
 

 


图为参加2012中国(常熟)国际氟化工论坛的代表在江苏高科技氟化学工业园,与应急反应中心的负责人进行交流。
  

  难题二: 高端产品技术难攻
  
  
  就像产业体量大并不意味着竞争力强一样,目前的氟化工产业虽产能过剩但并不表明未来就没有发展的空间。


  据张方介绍,在低端基础产品大量过剩的同时,我国的含氟聚合物、含氟电子化学品、含氟表面活性剂、低全球变暖潜能值(GWP)的新型消耗臭氧层物质(ODS)替代品等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高质量含氟聚合物完全依赖进口;含氟电子化学品和含氟表面活性剂的发展也处于起步阶段,产品主要依靠进口;低GWP值的新型ODS替代品也尚未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我国氟化工行业的龙头企业——上海三爱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建华结合产业的发展实际提出,氟化工产业的发展一定要往高端走,才有出路。一是要加大对新一代低GWP值ODS替代品的开发力度,突破关键技术,尽早实现产业化;二要重点发展高性能的共聚改性氟树脂,包括改性PTEF、PVDF、PFA、ETFE、PCTFE、高速挤出FEP、全氟磺酸离子膜等含氟功能树脂,以满足太阳能、建筑、医药、电解膜、工业过滤膜和新能源等领域的需求;三要根据不同应用领域对氟橡胶的需求,重点开发环保型氟橡胶、四丙氟橡胶、耐低温氟橡胶等新品种;四要加快开发含氟精细化学品的,超净高纯含氟电子化学品、锂电池电解质、含氟液晶材料及中间体、替代PFOS/PFOA的氟碳表面活性以及含氟医药、农药、染料中间体等都是不错的品种。


  专家的观点表明,目前的氟化工不是不能投资,而是要投对方向。但即使是选对了方向,想赚钱依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目前大多数投资看到是高端产品的高额利润,而忽略了其背后的技术壁垒,高端产品的不是随便什么人想做就能做的。


  “高科技的东西不好玩!要想在高端产品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江对此深有体会。


  李世江给记者讲述了他的一段经历。在北京航天城参观时他了解到,在神舟飞船上天的过程中,关键的零部件要从1000个中选出100个,做破坏性实验,从中选出10个,经过进一步的实验,最终选出3个,1个装在飞船上上,1个放在北京航天城保存,1个装在飞船上放在西昌发射中心。这样做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多氟多在开发高性能的无机氟化物时,同样引入了这样严谨的科学态度。


  多氟多六氟磷酸锂的研发经历了一个艰苦的过程,实验室从2克做起,到20克、2吨,再到20吨,工业化装置从200吨到2000吨,在数以千计的失败中,产品规模一点点扩大,过程之艰难并不亚于神舟飞船零部件的制造过程。而多氟多投在六氟磷酸锂产品上的费用就多达4000万元。

 
图为与会代表参观江苏高科技氟化学工业园的污水处理厂。


  难题三:准入门槛越筑越高
  
  
  除了新产品技术开发难度大以外,对于想进入氟化工领域的投资人,即将出台的《氟化工产业政策》又竖起了一道新的门槛。


  在继去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氟化氢行业准入条件》之后,另一项条件更为严格、涉及面更广的《氟化工产业政策》的出台也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其行业建议稿已上报工业和信息化部,进入部内、部际修改和会签阶段,预计将于今年年底或明年上半年发布。


  记者从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了解到,与《氟化氢行业准入条件》不同的是,这份《氟化工产业政策》几乎涵盖了所有氟化工行业的产品,而且内容涉及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不仅包括了我国氟化工产业由大向强升级的总体目标,而且还包括了产品结构调整方向、技术政策、萤石资源管理、履行与氟化工有关的国际公约、安全环保和社会责任、重点产品准入条件、投资管理和进出口政策等诸多内容,其中行业的准入条件也更加严格细致。


  季刚告诉记者,《氟化工产业政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重点品种提出了严格的准入条件,不仅涉及技术经济指标、生产规模,还包括环境保护保、安全生产、综合能耗和园区建设等多个方面设置了门槛,是一个门槛比较高的准入条件。部分品种不仅是对新建项目加以限制,而且改扩建都要进行限制。出于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目的,产业政策对于投资也将实施新的管理办法和审批制度,海关关税以及其他财税政策也将对鼓励生产和限制生产的产品和技术给出明确的信号。


  季刚表示,这样的一个产业政策,根本目的是要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保证氟化工行业尽快地完成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为我国的氟化工营造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同时,它也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安全屏障,大大降低了盲目投资的风险。

 

10月下旬,2012中国(常熟)国际氟化工论坛在江苏常熟召开,国内外氟化工产业界人士共同交流和探讨了氟化工行业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图为论坛现场。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李闻芝摄)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六千万吨特大型油气田意味着什么 电都去哪儿了?——从用电量曲线看中国经济活力
能源发展方向定调 构建全新能源体系 水资源短缺,威胁世界粮食安全
生物柴油:踟踌不前,难在哪里 有人欢喜有人忧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