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卢晓莉 胡财峰)刘小锁是中原油田油气储运管理处新疆集输项目部一名普通的集输工,现年36岁。提起他,工友们的话匣子便合不上了。那小子!有绝活啊!养一群“葫芦娃”,还带了个“小戏娃”。
走近刘小锁,我们体验到了他别样的精彩生活。
在新疆:小锁用情与“葫芦娃”同伴
2009年3月,刘小锁到新疆市场工作,最初远离家人来到新疆上班的日子是孤寂的,小锁通过打篮球来打发自己的8小时外生活。一日,小锁无意间发现工友的宿舍内摆放着一个葫芦描绘的脸谱,斑斓的色彩让他眼前一亮,一个小小的葫芦竟然能如此让人赏心悦目!从此,小锁开始了自己的“葫芦情缘”。
最初,小锁从集市上买来葫芦,凭着自己的第一感觉开始下料、打磨、涂鸦、着色,一周下来,一个葫芦“稻草人”终于成形。工友们或扬或抑的点评让小锁兴奋不已,想不到自己也能行!
从此,在新疆的公休时间里,陪伴小锁的便多了各种各样用葫芦制造的小玩意。
初涉雕刻,缺乏专业知识,小锁开始向书本讨教、向电脑借鉴、向濮阳市葫芦雕刻协会取经。
远离集市,缺乏原材料,小锁开始自行开荒种葫芦。翻土、买种子、浇水、施肥,他像呵护婴儿一样付出自己的汗水,看着自己亲手种下的葫芦发芽、挂藤、开花、结果。小锁每每都欣喜不已。在种植葫芦的过程中,身边的工友也被他的葫芦棚吸引住了,大伙情不自禁地一同来帮着小锁松土、除虫、浇水。看着自己精心养护的葫芦一点一点地长大,小锁更是快乐不已。待到葫芦成熟的季节,60多个形态各异的葫芦垂吊在藤叶之间,小锁乐得嘴都合不上,亲切地叫这些葫芦为自己的“葫芦娃”。
采摘下这些“葫芦娃”,小锁更是兴奋不已。他把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葫芦剖开后利用不同部位,重新组合为造型各异的葫芦器物。在拼接组合的基础上,他再进行打磨、雕刻、着色描绘,葫芦雕成的“玉屏”、“京剧脸谱”、“风雪娃”、“大脸猫”把艺术美展现得淋漓尽致。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锁已不满足于葫芦雕,他又开始尝试着刻葫芦,购来雕刻刀具,他又向自己发起了新一轮挑战,挑战自己静心时间的长短、下刀力度的掌控……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双粗糙皲裂的双手终于换来一件件镂空的“鸟语花香”、“牡丹林”等葫芦作品。
废寝忘食地坐在室内与自己的葫芦娃亲密无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刘小锁总是一声不响地陶醉在其中,并从养葫芦、雕葫芦、刻葫芦中体验了一份无比的快乐和充实。特别是看到自己的“葫芦娃”被工友们视为珍品争抢而去时,刘小锁早把自己的辛劳抛到九霄云外,得意之情无以言表。
在中原:刘小锁用爱与“小戏娃”同乐
回到中原轮休的一个月里,小锁更是忙得不亦乐乎。除了帮妻子揽下家务,买菜做饭接送孩子外,小锁也不忘武装自己的头脑和装备,他马不停蹄地去书店挑选绘画、雕刻的书籍、刀具。在忙乎这些的同时,另一个嗜好也伴着刘小锁一路欢乐不已——唱戏。行走途中,他忘形地陶醉在戏曲伴奏声中,随着伴奏情不自禁地拉开了唱腔,四岁的儿子优优也被爸爸感染着,手舞足蹈地跟着刘小锁亮开了嗓门。爷俩忘我的唱腔和神情不时地引来路人惊异的眼神,但这些并不妨碍爷俩快乐的飞放,他们旁若无人地唱着、乐着。一次,刘小锁拉着儿子的小手悠然自得地唱着《朝阳沟》走在测井小区家属院内,就在父子俩要进入楼栋回家时,一位一直尾随在身后的大妈忍不住拉住了刘小锁的衣服:“小伙子,别上楼了!就在这唱完了再上去吧……”原来,爷俩遇到自己的“粉丝”了。还没等刘小锁回应,儿子优优倒是乖巧地应下来,他仰起脖子对着刘小锁“正经”起来:“爸爸,咱给奶奶把戏唱完了再上楼吧!”刘小锁被儿子逗乐了,一转身将自己的唱腔提高了好几个分贝,儿子优优旋即也憋足了劲、竖起了兰花指,仿佛把自己融入到银环角色的快乐之中。不一会,爷俩一曲酣畅淋漓的《朝阳沟》就将楼道四周散步的人吸引过来,大伙围着刘小锁爷俩赞不绝口。
逢年过节,只要油气储运管理处或新疆项目部举办文艺演出,小锁都会应邀登台来上一曲豫剧。朋友聚会席间,他的一段戏曲自然是大家爱品的一道“大菜”。质朴的刘小锁就是这样忘我地唱着自己的“戏”。在刘小锁的影响下,儿子优优成了幼儿园和小区的小戏娃。
妻子岳海云提起刘小锁来更是想不透、还乐不够。想不透丈夫能醉心地静坐雕刻,也能陶醉地放声高唱,乐不够的是小锁的“葫芦娃”和小戏娃能让他那么快乐、那么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