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价下跌 惊醒山西

   2012-11-08 中华石化网中国经济报告

53

未来十年的山西,既不会是“下一个黄金十年”,也不会是“步履维艰的十年”,而是一个“深度调整的十年”山西人唯有打掉煤的幻觉,才能真正走上转型之路。

山西自嘲为全国的“锅炉房”,一煤独大的产业基础使得山西数十年来一直就在挖煤与转型的两难中挣扎着。从山西拿到“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牌照的那天起,山西高层对待转型的态度和力度可谓声势最大。但只要煤炭形势好,转型谈何容易。常常是:煤价高时顾不上转型,煤价跌时又顾不得转型。刚刚吃了十年饱饭的山西,因今年以来的煤价下跌再次坐在火山口上。

煤价下跌100元,相当于每个山西人蒸发了3000元

5月份以来,我国煤炭市场风云骤变,煤价出现了“断壁式”、“雪崩式”下滑,有些地方煤价狂泻200元,已经接近重点合同电煤价格。煤价下跌的原因,大家心知肚明。但态度却迥然相异,忧心如焚者有之,冷静面对者有之,幸灾乐祸者有之,推波助澜者有之。

煤炭是山西的绝对支柱产业,2011年,山西省煤炭产业增加值超过了GDP的三分之一,超过了财政总收入的一半。煤价骤然下跌,对山西影响巨大。按照10亿吨产量计算,煤价下跌100元,就是1000亿元的收益,相当于全省年GDP的近十分之一,相当于财政总收入的近一半,相当于每个山西人蒸发了3000元。与此相比,CPI上涨三四个点甚至鸡蛋价格突破5元,由于全国人民都得面对,山西人揪心程度要小得多。

煤价波动使山西经历了三次大起大落

山西人对煤的感情是复杂的,剪不断理还乱。煤炭对山西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在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中也无所不在。山西既有“燃烧”中国的自豪,也有落伍周边的隐痛;既有烈火烹油的盛况,也有捉襟见肘的困境。山西人很清楚,只要产业结构不调整,危机会随时到来。从“九五”至今16年,山西发展就由于煤价波动,经历了三次比较大的起落。

1999年前后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形成的煤价下降,对山西造成的是撕心裂肺式的惨痛,也真正催生了经济结构调整的决心。1998年开始的亚洲金融[3.202.89%]危机,造成了煤价的大幅下降,煤炭应收款比重过大,资金链几乎断裂。这些问题时滞半年后集中爆发,造成1999年山西GDP下降了5%,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唯一的一次负增长。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可以用“惨痛”来形容。大同等煤炭企业是“二百三、渡难关”,财力紧张到城镇工资都发放困难,发展景气不振,社会心理黯淡。在这样的氛围中,山西开始反思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并从“十五”开始以“传统产业新兴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为主题展开了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

2009年前后由于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形成的煤价下跌,对山西造成的是伤筋动骨的剧痛,也适时促成了煤炭资源整合和“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战略。受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山西五大煤炭集团平均售价由518元下滑到440元,造成2009年上半年GDP几乎零增长。正是这种剧痛,加之煤炭安全生产的压力,山西开始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煤炭资源整合,同时在2010年提出了“以煤为基、多元发展”为路径的转型跨越发展战略。

2012年由于欧洲债务危机等因素影响形成的煤价下跌,对山西冲击不能小觑。上半年原煤产量、出省销量、销售收入等仍保持了增长态势,但7月份单月指标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负增长,应收货款也在大幅增长。由于国内供求关系没有逆转,经济下滑压力仍然巨大,可以说煤炭价格下滑的谷底目前还探不到。总的看,这次价格波动是感冒发烧、还是大病前兆,一方面要看时滞因素,另一方面要看发展态势。

每次煤价波动,都是山西与外部利益关系的一次调整

三次煤价波动,如果从价值流动的角度看,是对山西与外部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山西与省外利益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到“九五”,由于双轨制形成的价格剪刀差,利益的天平一直向东部地区倾斜。山西必须低价输出煤炭等生产资料、高价购入各类生活资料,形成了高达数百亿元的“价值双向流失”。1999年伴随着价格陷入谷底,“资源诅咒”效应也达到了最大化。

第二个阶段是“十五”和“十一五”的“黄金十年”,得益于煤炭价格放开和旺盛的市场需求,煤炭价格上涨幅度要高于生活资料,形成了长达十年的“价值双向回归”期。在这个期间,利益的天平开始向山西等资源型省份倾斜。山西虽然失去了煤炭第一大省的帽子,却收获了煤炭高额收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带动,全省的消费水平、资本积累水平大幅提高。直到2009年,这个盛况才被煤炭价格下跌打断。

从“十二五”开始进入了第三阶段。主要特征是煤炭与其他商品的价格关系逐步理顺,价格波动的幅度逐渐减弱,省际商品交换形成价值流入和流出逐渐平滑,省内外利益关系将进入小幅、理性调整时期。

三次煤价波动让山西人学会了什么?

承受了三次波动、经历了三个阶段,山西人体验到了很多、也学会了很多。大起大落让人冷静,大喜大悲让人成熟。对待煤价的变化,少了些慌乱和浮躁,多了些沉稳和自信。如果说,1999年的煤价低落让山西人懂得必须开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2009年的煤价低落让山西人懂得应该进行煤炭资源整合,那么2012年的煤价低落会给山西怎样的触动呢?即便目前形势尚不明朗,但有16个字是必须牢记的,这就是:拥煤自重、处变不惊;多元发展,掌握主动。站在宏观和历史的角度,山西应对价格波动的心态无疑更加成熟。

首先,在认识上破除黄金十年形成的“煤炭幻觉”。经历了长达十年的繁荣,很多人习惯了“坐轿”,形成了一种幻觉。这就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产业的基础性,煤价长期看不可能降低;只要煤价不降,山西的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就有保障,也有充裕的时间和资本来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2012年的煤价下跌,将会彻底打破这种“幻觉”。这次影响煤价下降的因素充分说明,世界经济的一体性、经济波动的周期性、价格形成机制的多元性,将会使山西未来十年发展脉络难以一句话说清。“大起大落”可能会变为“小起小落”,“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可能会变为“三年河东三年河西”,价格的长期拐点好找而短期拐点难判。在这个意义上,未来十年既不会是有些人说的“下一个黄金十年”,也不会是另外一些人说的“步履维艰的十年”,而是一个“深度调整的十年”。对山西人来说,既然煤价的波动不可避免,那政策选择只能是最大程度弱化波动危害,最大限度减少利益流失,最快速度发展接续替代产业。

其次,在体制上加快煤炭管理的创新。我们没有能力控制煤价波动,却有能力调峰抑谷。山西煤炭已经进入了“大矿时代”,抗御价格风险的能力大大提高,手段也大大增多。借助这次价格波动,我们应该彻底推进煤价市场化,消除计划体制的残留;应该在中央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加快煤炭大省之间的抱团取暖,杜绝以邻为壑的价格竞争;为推动节能减排,应学习石油管理的一些做法,建立全国煤炭供求的紧平衡机制;参照稀土管理模式,对焦煤等战略性资源进行结构性限产。同时继续推动煤炭企业的横向整合以及与电力、煤化工等产业的纵向一体化,培养一两个煤炭能源巨头,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加快资源资本化、资产证券化,把地方煤炭企业逐步培养成全国性公司,在更大范围分享资源收益,分散经济风险;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顺应煤价的波动建立资金、项目的年度平衡机制。

其三,在转型上要着力把“傻钱”变成“精钱”。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立足点是煤炭产业的转型,但前提却是煤炭资本的转型。山西煤炭资本很雄厚,仅资源整合后游弋于民间的退出资本就有3000亿元以上。另外,“大矿”能转化的资本潜力更大。如果按照30倍的市盈率,山西现有煤炭企业上市融资能力将达到数万亿元。

资源型地区长期以来有“钱多人傻”的形象,资本的转型迫在眉睫。当前煤炭退出资金主要有三个方向。一个方向是“财富自由”后的奢华消费,一个是向虚拟经济的投资,第三个是向农业、旅游、酒店服务业等低端产业的投资。从这个意义上讲,“傻钱”的特征仍然比较明显。今后,“傻钱”能否变为“精钱”,不在于钱是谁的,而在于钱由谁使用。要积极发展一批一流的私募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把“傻钱”集中起来交给“精明人”管理。可以说,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前夜,山西已经积累了相对充裕的资本,如果有一批前辈晋商那样的一流人才,再耐心地给一点时间,山西一定能够发展出一批比肩煤炭的战略性新型产业,逐渐避免一煤独大的系统性风险。



(原标题:煤价下跌 惊醒山西)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