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时节,地炼界迎来喜讯。有消息称,中国化工集团(下称“中化集团”)已获批1000万吨原油进口配额。
虽然中化集团在山东拥有6家炼油厂,但其长期以来并没有原油进口配额,而是靠与中海油等合作获取原料供应。因此,这些炼油厂乃至整个山东地炼,都面临着不得不进口燃料油的无奈局面。
这次进口原油向山东地炼敞开一道大门,或许将改变山东地炼这块“三桶油”必争之地的原料供应局面。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的石油化工界人士,都表达了这一观点。
卓创资讯分析师罗琳对导报记者分析,此次事件还可能产生一个影响,就是“引诱”地炼企业向央企靠拢,因为只有加入央企“抱团”,才更有可能申请到原油配额。
解困原料掣肘
7日,山东省石油炼化协会会长刘爱英告诉导报记者,中化集团获得这些原油进口配额后,“最可能的就是,将配额分配给它所收购的这些地炼厂。”
据了解,中化集团旗下有9家地炼企业,仅在山东,通过整体收购、重组或控股而掌控的,就有济南石化集团、济南长城炼油厂、正和集团、华星石化、昌邑石化、青岛安邦石化等6家。据卓创资讯统计,这6家炼厂总加工能力为2650万吨/年,占山东地炼总加工能力的24%。其中以华星石化、昌邑石化规模较大,一次加工能力在850万吨/年和800万吨/年左右。目前,中海油是中化集团炼油原料最主要的供应商。据悉,中化集团于2010年初与中海油签订海洋原油供应合同,每月有近30万吨的海洋原油供应其旗下炼厂。
但这一供应量远不能满足所有炼厂的原材料需求,一众炼厂不得不靠进口燃料油作补充,还面临开工率不足等问题。
罗琳告诉导报记者,预计中化集团今年海洋原油加工量是400万-500万吨,燃料油加工量则在450万吨左右。
据她介绍,燃料油有高昂的消费税,采购价格高;再者,燃料油是一种在国外已经经过一次提炼加工的油,出油率就低了,因而有不少地炼厂炼燃料油存在亏本的情况。
“此次中化集团获得原油进口配额,标志着国家政策向地炼敞开原油进口大门。由于地炼长期的劣势就在原料和油质上,其恶劣的炼油环境也可以借此有所改善。”罗琳表示,其次,仅1000万吨/年的原料供给,就能满足中化集团炼厂37.7%的基本开工率,利润也能得到保障,还可摆脱长期亏损和被动停工的局面。
华星石化进出口公司刘姓经理对导报记者低调表示,原油进口配额一事还不甚清楚,“且公司归属中化集团后,产能、开工率、原料供应方面的数据,都由中国化工油气总公司掌握。”
或引发扩张并购
山东地方炼厂众多,实力强劲,又没有一家有原油进口配额。在此背景之下,山东地炼历来都是大原料供应商必争的对象。
近两年,中石化、中海油借着地方炼厂加工原料数量攀升的契机,纷纷加强与地炼的合作,实现其扩张的目的。去年曾一度传出,中石油与山东省21家地炼企业和当地政府洽谈建立一家合资企业,通过为山东地炼提供原油资源,来扩大在山东炼化的市场份额。
这21家地炼就包括中化集团的那6家企业,并且中石油谈判的条件,就是要控制地方炼厂50%的股权。
中石油坐拥的大量原油资源,对处于原料瓶颈的山东地炼来说,无疑是很大的诱惑,而当时中化集团还没有申请下来原油进口资质。
面对来势汹汹的竞争,中化集团也承受着一定的压力,因此申请原油进口资质和国家原油配额,似乎是中化集团避免被别人“插足”的最好选择。
刘爱英说,中化集团获批原有进口配额的消息传出后,地方炼厂的反应也比较好进口原油配额的发放,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方炼油的矛盾。
分析人士认为,中化集团获得原油进口配额,不但有益于旗下众公司,并且还是它进一步并购地方炼厂、实施扩张的一个有效筹码。不过,8日,导报记者联系多个地方炼厂后获悉,目前尚无最新并购的意向或消息。
“规模较大、盈利情况较好的地炼,对于被收编并不是太主动;那些有一定规模但经营状况不是太好的企业,可能会主动寻求与国企的合作。”采访中,一家炼厂的负责人对导报记者坦言,“抱团”或“升级”可能会是一个大趋势。
“而且,今后一旦大面积按照国四标准生产汽油,对山东地炼企业而言,原本就不大的成品油市场,空间将更为狭小,不升级的企业将面临被清退出市场的命运。”山东省工商联石油与清洁燃料业商会会长张成如说。
(原标题:山东地炼或加速靠拢央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