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发电作为一种清洁优质能源,符合当前我国严峻的环保形势,但气源和气价依然是限制其发展的根本制约因素。
重型卡车在马路上呼啸而过卷起一阵阵的灰尘。雨后的土地还有些泥泞不堪,散发出阵阵土地的味道。大片开阔地周围的一些地方还生长着些许杂草。工地里,机器轰鸣汽车穿梭工人忙碌。远处,拔地而起的一座座商品房孤零零的耸立着。这就是位于朝阳区高安屯的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刚刚开工的北京东北燃气热电中心就坐落在这里。
高耸在北京最繁华的CBD区域,被称为“东邪”的四惠烟囱作为一个时代的工业缩影,曾被视为北京市工业现代化的象征。随着9月28日北京东北燃气热电中心在朝阳区高安屯开工,“东邪”也许将永远不会再吐出灰色的烟雾。
北京式“换气”
这只是北京市“煤改气”众多项目中的一个,按照规划,在未来3年至4年内,北京市的发电厂和供热厂将全部换成清洁的天然气热电联产厂,最大限度减少发电和供热所带来的煤耗。
尽管,天然气发电相比燃煤发电有着许多突出的优点,如燃气电厂占地面积小,耗水量小,污染物的排放量较低,不需要追加环保投资,发电机组运行灵活,适合用作调峰电源。这些优点使得在负荷中心建设燃气电厂,实现就地供电,减轻电网输电和建设压力,提高电网稳定性,但由于经济性差,依然限制着天然气发电整个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另外,燃气供应链条也紧紧掐着行业发展的脖颈。
“像北京这样的‘煤改气’基本就是在环保的压力之下,依靠政策的一种强行推动。北京作为首都不仅仅要考虑经济上的因素,更要考虑政治和国际影响的因素。”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张有生告诉《能源》杂志记者。
业内人士一致认为,北京的“煤改气”是政府在环保等因素的压力之下做出的被动选择,而非市场自我调节的产物。东北热电中心项目的股权结构已经清晰地说明了这一点,其投资和运营方京能集团和神华集团皆为国企,其中京能集团更是直接承担着首都电力、热力等能源项目的投资、建设以及节能与环保技术的开发等重任。
作为天然气发电站最关键的气源问题,在政策倾斜下也初具规模。
1997年,陕京天然气管道的建成,这是北京市以天然气替代燃煤发电计划的重要促成条件。它意味着北京取用天然气资源得到一定的保障。而预计年底通气的陕京天然气管道四线将更充分地保证北京的天然气供应。除此之外,西气东输的中亚天然气也会有一部分供应北京。
相比北京,全国其他很多城市并没有那么幸运。
“其他地区没有北京这样的环保压力,经济性就成为发展燃气发电的决定性因素。而经济效益差的客观现实造成了现在燃气发电的现状。”中国石油大学天然气问题专家刘毅军教授向《能源》杂志记者解读这一差距的背后,作为首都的北京面临更大的环境压力,这足以迫使政府选择运用政策手段上马天然气发电项目。
尽管行政力让北京天然气发电实现突进,尽管天然气发电的优点确实比煤炭要多很多,但在刘毅军看来,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而言,终究是要由市场主体是否能够盈利来决定产业是否能够得到发展。
气价依然是天然气发电挥之不去的阴影。以一个常规9F燃气机组为例,当发电标准煤价为650元/吨时,燃煤电厂的单位燃料成本约0.22元/千瓦时。当气价取1.2~1.5元/立方米,年利用小时取3500小时时,所对应的燃料成本为0.27~0.33元/千瓦时。
“这一来一回就抵消掉了天然气发电自身建设和折旧成本上的价格优势”,刘毅军说道。由于天然气发电本身的建设和折旧成本低,造成了天然气发电成本中燃料成本的比重大,甚至可以达到70%以上,也就是说天然气发电的成本更容易受天然气价格波动的影响。
未来不确定的天然气价改革将进一步推高气价,天然气发电行业也将面临更大的困境。
高气价成“杀手”
“进口天然气可以提供充足的能源,但是可能会带来天然气价格的上涨,中亚的管道气甚至比国内的天然气价还要高。现在的天然气价格是由发改委控制的,未来进行天然气价格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天然气价格甚至会倒涨。”中国石油大学教授董秀成告诉《能源》杂志记者。
事实远比描述要更加复杂。
2011年发改委在粤桂两省开展了试点改革,采用了“市场净回值”的定价方法。这一定价方法暴露出的是进口气价和国产气价的价格差的矛盾。
“进口天然气的到岸价远高于相近产地的国产气价格,受政府对天然气价格管制的限制,进口天然气出现严重价格倒挂,又由于成本低的国产气量严重不足、与替代能源比价偏低,石油公司希望通过天然气价格改革提高气价,现在广东广西两省的试点是将进口气和国产气混合在一起统一销售的思路。”刘毅军说道。
为了保证国内主要用气的居民用气价格,中石油天然气销售长期亏损。今年8月下旬,中国石油公布了半年报,进口天然气亏损大幅扩大,扣除进口退税30亿元,中国石油上半年进口天然气亏损约196亿元。这个数字已经接近了2011年一整年中石油进口天然气亏损214亿元的总额。
价改将使天然气价格上涨,这是否会损害下游用气企业的利益?甚至出现倒逼用户放弃天然气?
“这种假设是有可能出现的,”刘毅军教授毫不避讳的表示,“但是价格改革包括天然气使用的推广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持续开拓市场,长期保持天然气价格对替代能源的比价优势,才能吸引天然气的潜在用户。只有引入竞争机制,才能保证活力。”
垄断一直是中国天然气市场的标志,“三桶油”几乎控制了全部的上游气源,其中中石油一家独大,加上政府对气价的严格控制,天然气上游市场几乎不存在市场化概念。
在刘毅军看来,政府需要逐步退出现在这种全程干预。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在管道方面政府干预可能会有所保留,但是在生产环节会有更多的竞争。只有让更多的市场主体进入这个行业,才能保证整个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前路迷茫
尽管有着重重困难,业内人士在接采访记者采访时都表示对未来天然气发电产业的前景也很迷茫,但天然气发电产业的未来依旧看起来很美。
时下,中国最大的天然气发电厂——横门电厂第三期230万千瓦工程已经开工建设,预计2013年投产。作为中海油的子公司,横门电厂将得到来自中海油荔湾和流花区块的海洋天然气供应以保障珠三角的电力。一度被认为“不可能的任务”的北京“煤改气”也随着四大大型燃气热电中心项目的布局逐步走向瓜熟蒂落。
在未来整个“十二五”期间,中国天然气集中式发电装机可能将从2800万千瓦增长到6000万千瓦。
“经济性是动态的概念,当人们无法再忍受煤炭所带来污染的时候,会达成让使用煤炭者付出更高成本的制度安排,此时就是燃气发电开始蓬勃的时候了,我们已经看到了曙光。”刘毅军如此评述道。
(原标题:天然气发电前路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