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2年第三季度,受美国、欧盟制裁伊朗力度加大,叙利亚局势紧张等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国内成品油价格“三连跌”之后出现了“两连涨”。第三季度末受美国大选日益临近影响,国际石油市场趋向平稳,油价小幅频繁波动。预计第四季度三地(辛塔、迪拜、布伦特)原油平均价格将在现有每桶100美元上方窄幅波动,国际油价剧烈震荡,大起大落的可能性不大。
1.受中东局势紧张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剧烈震荡,总体上扬
2012年上半年,国际油价先涨后跌。今年年初,在伊朗核问题、美国经济复苏增速等多重因素推动下,国际油价持续冲高,3月初达到年内高点,国内随之连续两次上调成品油价格。之后受伊朗局势趋稳、欧债危机恶化、美国和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大幅下降,国内成品油价格随之出现罕见的“三连跌”。
进入第三季度,中东紧张局势骤然升级,地缘政治再度牵动世界石油市场神经。7月1日,欧盟对伊朗采取的石油禁运措施正式生效,这是欧盟针对伊朗局势采取的最为强硬的制裁措施。7月12日,美国财政部宣布对伊朗50多个涉及核和弹道导弹项目的实体实施制裁,并增加海湾地区军事部署。美国和欧盟加大对伊朗的制裁力度,伊朗方面则继续表现强硬态度,警告欧美,如果伊朗安全受到威胁,将阻止“哪怕一滴原油”通过霍尔木兹海峡。国际原油市场紧张气氛再度升温。市场担心,一旦美国与伊朗的紧张态势升级,伊朗可能关闭霍尔木兹海峡,威胁石油供应。6月份最后一个交易日,纽约油价飙升超过9%。
与此同时,以色列和伊朗关系再度紧张。7月18日,保加利亚发生一起自杀式恐怖袭击,死伤者多为以色列游客。以色列立即指责伊朗和黎巴嫩真主党是“幕后黑手”,扬言要展开报复,让伊朗“付出沉重代价”。叙利亚局势也急剧恶化,位于大马士革的叙利亚国家安全总部遭到自杀式爆炸袭击,包括叙国防部长在内的3名高官被炸身亡,给中东局势“火上浇油”。受上述因素影响,7月中旬,国际油价连续走高,大幅上涨。7月19日,纽约商品交易所8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上涨2.79美元,收于每桶92.66美元,涨幅达3.1%。9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上涨2.64美元,收于每桶107.8美元,涨幅达2.51%,为两个月来最高收盘价。欧佩克原油一揽子平均价上升至每桶102.07美元,6月初以来,再度回到每桶100美元以上。
欧美加大制裁力度以来,伊朗继续坚持强硬立场,并相继采取一系列反制裁措施,使欧美“禁油令”大打折扣。伊朗与欧洲炼油商达成协议,通过作为中间商的一个私营企业联合体,借道第三方继续出口原油,致使欧盟石油禁运执行半个月后,并未取得关键性进展。更令人意外的是,韩国、日本和印度相继松口,表示将重新开始进口伊朗原油。为阻止伊朗的反制裁,7月31日,奥巴马下令,再次对伊朗发起新一轮制裁,包括对伊朗能源和石油化工行业实施制裁。8月1日,美国国会也批准了针对伊朗能源和造船领域的新一轮制裁法案。国际油价应声大幅上涨。9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涨至每桶106.12美元,9月交货的纽约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上涨至每桶88.23美元。
进入8月份,随着欧美制裁伊朗的进一步升级,国际油价持续震荡上扬。与此同时,热带风暴“艾萨克”袭击美国墨西哥湾,迫使海上人员撤离,生产设施关闭。美国墨西哥湾几乎所有的石油产能和3/4的天然气产能停产,更加剧了市场紧张情绪。国际油价随之大幅震荡,持续上扬。高企的国际油价,对世界经济构成威胁。8月28日,七国集团财政部长发表声明,呼吁石油生产国增加产量以满足市场需求。白宫发言人也表示,美国政府不排除释放战略石油储备的可能性。但由于担忧情绪始终贯穿整个8月份,加上投资者预期欧美央行将采取更多的货币刺激政策,在多种上涨因素的支撑下,8月31日,纽约油价报收于每桶96.47美元,单月上涨9.6%,为2011年10月份以来的最大单月涨幅。伦敦布伦特油价报收于每桶114.57美元,单月上涨9.2%,为3月份国际油价攀上年内高点以来最大单月涨幅。
进入9月份,受市场预期美联储将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国际油价继续上扬。“艾萨克”飓风离开后,美国墨西哥湾油气生产逐步恢复,产量出现回升,但国际油价不降反升。9月14日,美联储宣布,将每月购买400亿美元机构抵押贷款支持类证券,直到就业市场出现显著好转,并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保持在零到0.25%的超低区间,时限至少延长到2015年中。美联储决定一出,国际油价随即大幅上涨。纽约商业交易所10月份交割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上涨1.3美元,报收于每桶98.31美元,创下5月初以来的最高收盘价。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也连续6个交易日上涨,报收于每桶116.9美元。与此同时,一部涉嫌侮辱伊斯兰教的美国影片,引发中东多国民众反美抗议示威活动,暴力冲突持续不断,也为国际油价上涨提供了动力。在美联储宣布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的几个交易日内,国际油价连续上扬,纽约油价一度突破每桶100美元。
9月19日,美国能源署公布数据显示,9月14日以来的一周内,美国原油库存增长850万桶,增幅远超市场预期。随着美国大选日益临近,市场有关美国政府可能在11月大选前释放战略石油储备遏制油价的传言,因美国原油库存意外大幅增长得到佐证。此前七国集团呼吁石油出口国扩大原油生产时,全球最大的原油出口国沙特反应冷淡,称全球原油供求平衡。此时,沙特却一改口风,主动跟大型炼油厂协商,表示年内将提供更多原油,并表示将增产原油,将国际油价控制在每桶100美元水平上。
在上述几方面消息刺激下,国际石油炒家“兴风作浪”,大举抛盘炒作,在游资突如其来的狂轰滥炸下,纽约原油期货价格在19日收盘前不足1分钟内下挫超过3美元,一分钟降幅达到2.4%。几乎同一时刻,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也在短短3分钟内,由每桶115.2美元狂跌至111.6美元,报收于每桶111.5美元。国际油价瞬间狂跌的一刻,纽约原油期货合约成交量由每分钟131手激增至1.3万手,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成交量由每分钟152手激增至1万手,双双创下14年来交易量狂跌之最。
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出台以来,在多种利空因素作用下,国际油价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大幅上涨,而是经过几个交易日的震荡上扬后戛然而止,转呈下挫态势。9月2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一年一度的联合国大会讲话时郑重承诺,将致力于避免让伊朗获得核武器,声称以外交手段解决问题的时间不是“没有限度的”。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也在讲话中表示,以色列完全有能力摧毁伊朗的核设施。伊朗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再度紧张,引发市场对石油供应的担忧。国际油价经过连续10多天的下挫后,再度震荡上扬。9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纽约油价报收于每桶92.48美元,较第三季度第一个交易日上涨8.73美元,涨幅为10.42%;布伦特油价报收于每桶112.19美元,涨幅为15.26%。第三季度国际油价最终以大幅上涨报收。
2.国际游资疯狂炒作,油价瞬间离奇大跌,引发国际社会普遍关切
北京时间9月18日凌晨,伦敦ICE欧洲期货交易所原油价格瞬间离奇大跌,3分钟内,由每桶115.2美元下跌至111.6美元,收盘时报收于每桶113.79美元,狂跌2.46%。ICE欧洲期货交易所是欧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受监管能源期货交易所。ICE布伦特原油期货交易量约占全球原油期货交易量的40%,有70多个国家的投资者参与交易。
对于此次突发事件的出现,市场上曾有几种解读:一是“误操作”。即基金经理“胖手指”下错了单。但当时并非原油单个品种交易,而是包括其他商品交易的集体抛售,因而“误操作”的可能性被排除。二是市场消息利空。当天市场曾传言美国将释放战略石油储备,但在油价大跌后,白宫官员否认了即将释放战略石油储备的传言。三是基本面利空。9月14日,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利好消息出台后的一周内,国际油价大幅上扬,美国制造业指数下降。但这也难以解释油价瞬间的离奇大跌。
更多的市场人士则将目光转向了高频交易,认定高频交易才是此次油价瞬间离奇大跌的罪魁祸首。所谓高频交易,是指在极为短暂的市场变化中寻求获利的计算机化交易,交易时间以毫秒计算。其交易速度之快,以至于一些交易机构为争取这千分之一秒的优势,索性将自己的“服务器群组”安置在交易所附近或同一座建筑里,以缩短交易指令通过光缆以光速旅行的距离。目前,美国70%以上的股票交易,是由高频交易完成的。这种由强大的计算机系统和复杂的电脑运算主导的市场交易,能在毫秒之内自动完成大量买卖交易或取消交易指令。高频交易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在提高市场流动性的同时,也充满了巨大的风险。股票市场上的许多案例证明,这种越来越神秘的金钱游戏可以将没有技术支持的普通投资者置于一种完全被动的状态。而高频交易的计算机系统一旦出错,将会在极短时间内给市场以灾难性打击。
此次伦敦油价在出现下跌之前的一分钟内,交易量仅为152手。但在价格崩盘的第一分钟内,交易量却暴增到了1万手。市场人士据此认定,这种交易速度“只有高频交易或其他程序交易才做得到”。
近年来,石油等初级产品市场价格频繁波动,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影响。9月17日,美国原油价格曾出现罕见下跌,黄金、白银等风险资产价格也随之联动走低。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9月18日发表报告称,这种异乎寻常的波动性已经不能用传统的供求关系来解释了,而与初级产品市场日趋“金融化”和投机行为泛滥有关。
这些年来,人们习惯于用发展中大国市场需求增加、恶劣的天气条件、贸易保护、出口限制和局部战争等因素,来解释国际市场价格频繁波动的原因。但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金融投资者的投机行为,已成为近年来左右国际市场价格的重要甚至主导因素。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金融投资者参与初级产品市场交易的比重不足25%,目前已猛增至85%以上;由投资者管理的初级产品资产也由上世纪末的不足100亿美元激增到了2011年的4500亿美元;国际游资数额高达8万亿美元以上,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纷纷将目光集中到国际金融市场上,致使市场交易的初级产品衍生品交易量比实物量高出20倍至30倍。这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的状况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担忧。随着金融投资者的大量涌入,初级产品市场与金融市场之间呈现越来越高度紧密的关联性,由此产生的波动性已经无法体现正常的市场供求关系。全球社会资源的配置和实体经济的运作遭受影响在所难免。
美国金融市场左右全球金融市场。本世纪初,以网络虚拟经济为代表的科技股泡沫破灭后,为拉动陷入颓势的本国经济,美国政府转而借助其军事和金融优势,通过军事和金融的双重扩张,来刺激和提升美国经济。10多年来,大量金融资本涌入国际商品市场,其中尤以原油首当其冲,成交量扩大了8倍,持仓量增长近4倍。随着“石油金融”市场规模的逐步扩大,全球原油市场的波动率已经上升到了25.6%以上。金融资本在为国际石油市场带来流动性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难以预料的风险。尽管这些年来,随着数字化、网络化向纵深发展,石油市场运作手段有了很大提高,交易深度和交易水平快速提升,但仍然难以承受在短时间内突然上升的成交量。美国东部时间9月17日13时50分之前,布伦特原油在3个小时内平均成交量还维持在每分钟600手的水平上,13时51分时成交量仅有150手。随后,在13时52分增至2300手,13时55分时达到1.0246万手。伴随着成交量瞬间暴增的是国际油价的剧烈波动。13时51分时,布伦特原油价格每桶下跌了1.8美元,之后2分钟下跌0.83美元,到13时54分又暴跌1.87美元,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里狂跌4.5美元。
此前,白宫一直在暗示可能会释放战略石油储备以打压油价,并多次要求总部设在法国巴黎的国际能源机构IEA进行联合抛储。奥巴马也多次表示,无法容忍油价上涨危及美国的经济及消费者的购买力。而在国际油价“闪崩”次日,沙特石油部长也表示“正努力带动油价走低”,称油价回落至每桶100美元之前,沙特不会停止增产。虽然没有明确的信息证明,9月18日的国际油价瞬间离奇下跌是有预谋的打压,还是偶然因素造成的。但即便是前者,当事者显然也不会承认。
国际游资疯狂炒作、高频交易带来的市场投机风险,令全球震惊。毫无疑问,国际游资疯狂炒作,既然可以把国际油价瞬间拉下来,也可以瞬间推上去,这显然更令国际社会和消费者担忧。至于其中隐藏的政治图谋和其他风险,则更高深莫测。事件的出现,给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敲响了警钟。采取有效对策,提高实体市场的交易透明度,加强对金融投资者的监管,引入交易税制度,加大投机成本,限制投机行为,稳定石油等初级产品市场和价格,已成为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重大利益关切。
3.三地原油市场移动平均价格高位运行,国内成品油价格“两连涨”
2012年第三季度,受国际油价大幅震荡的影响,国内成品油价格先后进行三次调整,其中一次下调,两次上调。7月11日的下调,是沿袭第二季度成品油价格“三连跌”下行走势,国家发改委依照成品油定价机制规定进行的例行调整。第二季度最后一个工作日,国际油价实际上已震荡上扬至每桶80美元以上,下调当日已进入上行通道。但由于三地原油价格平均变化率已下探并维持在“-4%”以下,国内成品油价格的“第三跌”,仍按规定予以兑现。
“第三跌”政策落实期间,中东局势骤然紧张,国际油价连续6个交易日大幅上涨,三地原油价格平均变化率迅速上升,带动国内成品油市场回暖,各地油品销售企业积极补仓。7月17日,三地原油价格平均变化率止负转正,均价为每桶103.7美元,两天后涨至每桶106.3美元。国内成品油市场随即做出反应,汽柴油出厂价一周内涨幅每升达300元左右。为平衡炼油与销售环节比价关系,两大石油公司上调大区调拨价,区内成品油调拨价每吨上调50元,区外成品油调拨价每吨上调100元。
7月27日,三地原油价格平均变化率达到3.95%,当月最后一个工作交易日突破“+4%”调价红线已无悬念。市场预计,8月9日前后,三地原油价格平均变化率将超过“+7%”以上。届时上调窗口将打开,国内成品油价格将闪别“6元时代”,重回“7元时代”。
8月9日,国家发改委如期宣布,8月10日零时起上调国内成品油价格,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上调390元和370元。折算到零售价格,90号汽油和0号柴油(全国平均)每升售价分别提高0.29元和0.32元。上调后的北京地区92号汽油最高零售价为每升7.62元,0号柴油最高零售价为每升7.57元。
此次国家发改委上调成品油价格,时间点选择得恰到好处,显著特点是“快”。以往发改委上调国内成品油价时,考虑到公众承受力等因素的影响,往往要推迟一段时间。包括此次调整在内,今年以来国内成品油价格已调整6次,其中3次上调、3次下调。除第二次上调时间推迟一周外,其他5次基本上都是条件满足后便立即进行调整。此次调价预期推出时,国家统计局刚刚发布的7月份CPI是1.8%,创30个月来新低,呈现明显回落态势,表明国内通胀压力有所缓解,成品油价格上调不会引起市场太大波动。由于前期成品油价格“三连跌”,造成炼化企业大面积亏损,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油价上调有利于石油企业总体减亏。随着秋收大忙季节的到来,柴油市场将迎来消费旺季,油价上调,也有利于保障国内柴油市场供应。
8月15日,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不到5个工作日,国际油价接连大幅上涨,创3个月来最高。三地原油价格平均变化率随之达到“+2.17%”,快速接近“+4%”调价红线。业内分析人士预计,8月23日,三地原油价格平均变化率将越过“+4%”调价红线。9月8日,将满足连续“22个工作日”的调价条件。届时,三地原油价格平均变化率将上推至6.5%以上,国内成品油价格将再次上调。
油价再次上调的预期,刺激市场做出迅速反应。反应最快的是山东地方炼油企业,8月15日当天,柴油出场价每吨就上调了20元。市场观望情绪和惜售心理随之加重,柴油批发价不断向零售到位价靠拢,市场投机也开始有所抬头。除个别汽柴油价格没有上调到位的地区仍在小幅推涨外,多数地区的加油站都停价待涨,个别地区甚至出现柴油供应短时间紧俏的情况。与此同时,随着沿海休渔期陆续结束,三秋大忙季节的到来,市场进入旺季备货期。在保增长政策的带动下,国内基建和工矿企业开工率提升,物流业也步入旺季,柴油市场供应迎来年内需求高峰期,由此引发市场对柴油紧张情况再度出现的担忧。
此一时彼一时。去年同期出现的柴油紧张,主要受当期国际油价震荡下行,国内成品油价格下调,炼油企业大面积亏损影响,加之地方炼厂停产检修较多,开工不足,造成柴油供应趋紧。今年的情况则大不一样,大的市场背景是油价大幅上扬,而不是震荡下行。8月10日的成品油价格上调和预期中的再次上调,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炼油企业的生产积极性,炼厂开工率将随之提升。加之近期国内石油储备建设加快,收储力度加大,库存大幅增长,资源储备比较充足。另外,今年同期和去年同期面临的经济大环境也不一样:去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国内石油消费在开年经济的强有力拉动下大幅增长,而今年的国内石油消费增幅明显放缓。随着国家各项保增长措施的推出,国内经济稳中求进,市场正由淡季向旺季转换,加之两大石油公司的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提前准备,开足马力生产,库存上升,资源充足,供应充分,柴油紧张的概率不大,甚至可以完全排除。
有鉴于此,反倒值得各方面思考的是,现行成品油调价机制在应对国内外市场变化中,日益表现出的不适应及种种弊端,造成国内石油市场和价格上的一定程度扭曲,已成为影响石油供求关系,造成供需失调,引发市场恐慌情绪和惜售心理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国内市场上出现的许多问题,都可以从中找到原因。许多情况下,从原油生产、炼油加工到成品油储运,直至终端成品油销售,各个石油保供环节运行平稳,资源充足,供应并不紧张,更没有断档。但随着国内成品油调价频率逐步加快,一次又一次即将到来但并没有到来的调价预期吊足了市场胃口,导致观望情绪和惜售心理出现,造成短时间内的虚假供应紧张,而实际上并非真的缺油。随着国内外石油市场关联度的进一步加深,成品油流通领域面临的问题将更多、更大和更加复杂多变。只有加快和深化包括成品油定价机制和流通体制在内的石油市场化改革,才能更好地面对已经和将要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9月初,在市场的预期中,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尘埃落定。9月10日晚,国家发改委宣布,11日零时起上调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幅度为汽油每吨550元,柴油每吨540元。折算到零售价格,93号汽油和0号柴油(全国平均)每升零售价格分别上涨0.41元和0.46元。北京地区92号汽油每升8.06元,上涨0.44元;0号柴油每升8.04元,上涨0.47元。这是年内第四次成品油价格上调,也是成品油价格“三连跌”后的“两连涨”。国内成品油价格闪别“6元时代”一个月后,又告别“7元时代”,重返“8元时代”。
此次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在预期中出现,并且准时调整到位,反映出国内油价操作日渐透明,运作日趋成熟。可资的例证是,调价时间和新华社每日公布的国际三地原油价格平均变化率完全吻合,多个市场分析机构据此连续、准确地预测和预报了调价时间与幅度。但9月19日前后国际石油市场上出现的复杂情况,却使一些市场分析机构的预测落了空。当时,国内多数市场分析机构预测,国内成品油价格“两连涨”后,10月初将打开窗口再次下调。现在看来,当时出现的油价离奇大跌是国际游资疯狂炒作、高频交易的结果。面对这种不受市场供求关系支配的反常市场交易价格,正常的市场分析预测显然无能为力。
9月11日,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后的一周内,国际油价持续大幅上涨。9月19日成为转折变化的时间节点。当天国际油价瞬间离奇大跌,但很快就止跌上扬。9月29日为第三季度最后一个交易日。当天,国际油价震荡上扬。收盘时,纽约市场11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上涨34美分,报收于每桶92.19美元,涨幅为0.37%。整个第三季度,纽约市场油价上涨7.23美元,涨幅为7.84%。伦敦布伦特市场11月交货的原油期货价格上涨38美分,报收于每桶112.39美元,涨幅为0.34%。整个第三季度,伦敦布伦特市场油价大涨14.59美元,涨幅为13%。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依据的国际三地原油移动平均价格变化率为“-1.03%”,均价为每桶109美元,仍在每桶100美元上方运行。
4.第四季度国际油价将在现有水平上窄幅波动,大起大落的可能性不大
第三季度国内成品油价格“两连跌”,主要是受国际油价大幅震荡走高的影响。而国际油价大幅震荡走高的主要原因,又是国际金融层面特别是国际游资疯狂炒作的结果。
6月份以来,美联储一再暗示将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上两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出台后,都引起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市场推涨情绪被迅速点燃,大量风险资金涌入原油市场,致使原油基金净多持仓增长了92%。第三季度末,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出台后,奥巴马政府暗示将释放战略石油储备,打压油价。原油基金闻讯快速减仓退出,国际游资更以罕见的速度逃离市场,致使国际石油市场闪现高频交易,国际油价瞬间离奇大跌。国际游资出逃预示,金融层面推波助澜影响国际石油市场和价格的因素削弱。进入第四季度,随着国际游资大量减仓退出,国际石油市场将回归供需基本面,石油供求关系将成为影响国际油价的主导因素。
长期来看,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美国经济增长乏力,进入第四季度和2013年,全球经济仍将呈现低迷态势;欧盟和美国石油消费将继续萎缩,日本石油需求增长,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其回落空间;新兴市场国家和亚太地区仍将成为拉动全球石油消费增长的主导力量,但增幅将有所减缓。全球石油消费增长乏力,将对石油市场需求构成较为长期的利空。与此同时,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成员国持续增产,全球原油供应总量已攀升至198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伊拉克、利比亚原油生产已恢复到战前水平,增势不减;北美、南美产油国家石油增势也较强劲。总的来看,未来一个时期,全球石油供应仍存在较为长期的增长空间,国际油价持续震荡走高的动力不足,将在现有水平上窄幅波动,趋向平缓。
短期来看,中东紧张局势仍将成为推动国际石油市场频繁波动、大幅走高的短期主导因素。但随着美国大选的日益临近,奥巴马政府一方面试图保持对伊朗的高压制裁态势,以迫使其就范;一方面试图保持对国际油价的常态化控制,以稳定市场,压低油价,争取选票。而对于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成员国来说,每桶100美元的国际油价是其心理关口,况且欧佩克成员国也有增产潜力,支撑其将国际油价保持在预期水平上。沙特和伊朗关系破裂以后,虽然欧佩克组织内部出现分化,平衡国际石油供求关系的能力大打折扣,但就沙特一支独大的情势和伊拉克、利比亚等国家的增产潜力来看,欧佩克仍然有能力对国际油价施加控制和影响。
国际权威机构发布的预测数据显示,今明两年,全球石油消费增速仅为1%和1.3%,主要是因为美国、欧盟和中国等主要经济体石油消费疲软,增长趋缓。与此同时,由于产油国产出平稳增长,2012年全球石油供应量将增长3.5%,供大于求2.2个百分点。进入第四季度和2013年,全球石油仍然供略大于求,国际油价震荡上行空间受限,疲软的全球经济和石油消费将限制油价涨幅;现有每桶100美元的国际油价,将成为产油国和消费国都能接受的预期水平;国际油价将在这一预期水平上窄幅波动,大起大落的可能性不大;受中东地缘政治特别是伊朗局势动荡的影响,国际油价短期内大幅走高的可能性较大,但长期持续大幅走高的可能性不大。受欧债危机变化和美国库存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国际油价短期内大幅走低的可能性较大,但长期持续大幅走低的可能性也不大。综合上述因素,国际三地原油平均价格将在现有每桶100美元上方的预期水平窄幅波动运行。
(原标题:2012年第三季度石油石化市场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