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炭过剩之灾

   2012-11-22 中国化工报王乐意

163


山西一家焦化厂积压的焦炭。

 

  “我们可年产200万吨的焦炉在今年3月份已经有100万吨全部停炉了,剩下的100万吨焦炉目前也只是在半负荷生产,下游年产10万吨焦炉煤气制甲醇产业链也都停了。”11月19日,当山西东辉煤焦化集团有限公司负责生产的副总经理阴春达说出这句话时,记者还以为听错了。


  机械化焦炉生产一般都是“一次点火,永久不灭”。因为熄火会对炉体造成巨大损坏,加剧焦炉老化,如处理不当,焦炉寿命会就此告终。因此,一旦形成生产能力后,即使遇到供需关系发生较大改变,企业往往因无力承受熄火带来的损失,仍然要靠闷炉、延长结焦时间来维持生产。对于焦化企业来讲,原则上是:能延则延,能闷则闷,延闷不成,才取冷(停)炉。


  这些,对于在煤化工圈里摸爬滚打了40年的阴春达来说不可能不清楚。因此,他的话也不得不让记者怀疑其真实性。“这可是实情啊!我们的焦炭业务已经连续一年多几乎没有任何盈利,有时甚至处于亏损的状态。实实在在因为亏损停炉的,在全国我们也是第一家。大型焦炉当产量减少到设计产量的15%时,已不能再延长,只能完全停止焦炭和煤气生产。”说这话时阴春达显得很无奈。


  阴春达解释说,主要是因为焦炭过剩,已然成灾。


内销下降 出口受阻
 

  焦炭是煤化工的重要产品,主要用于高炉炼铁,是钢铁行业仅次于铁矿石的重要原料。我国焦炭产品在钢铁行业的消费比重为85%左右。因此,焦炭市场与钢铁行业息息相关,钢铁需求下降,焦炭也不会好。


  我国焦炭行业历史上曾经历过多次产能过剩,焦炭行业为此也想过各种解决办法。几年前,焦炭行业还曾提出过学习国际上的石油欧佩克组织,联合我国212家焦炭企业组建焦炭欧佩克;2011年4月15日,全球首个煤炭板块期货品种——焦炭期货上市;2011年11月下旬,山西焦炭(国际)交易中心启动运营。虽然这些举措未如业内预期明显获益,但焦炭行业总体上还是向前发展的。为什么这次焦炭会过剩成灾?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国内钢铁行业一直疲软,需求萎缩,钢材市场低迷尽显,钢材价格几乎是以每月200元的速度下跌。进入2012年,受国内经济增速减缓、房地产调控持续深入影响,煤—焦—钢产业链终端需求始终无法得到有效提振。特别是4月下旬以来,在上游炼焦煤行情下行和下游钢材品种价格普跌的夹击下,焦炭价格大幅下挫,弱势已经持续了半年之久。以山西为例,从今年3月至今,不管是长材还是板材市场,短短半年时间,钢材价格每吨暴跌了1000元。


  钢铁业对焦炭需求的下降,导致焦炭价格持续下滑,焦炭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变弱。从去年8月到今年10月,山西一级冶金焦出厂含税价从最高的每吨近3000元,回落到了10月中旬的每吨1270元左右。今年以来,山西省焦炭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不及60%,焦炭产量呈负增长态势,焦炭市场报价主流降幅达到每吨100~250元。


  在产能过剩、价格下跌的影响下,焦炭企业经营步履维艰,多数焦化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企业限产、减产已成常态。以山西涉及焦炭业务的上市公司山西焦化、美锦能源为例。今年中期,山西焦化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3%,净利润同比下降83%;美锦能源净利润同比下滑230.8%。实际上目前大部分焦化厂都处于盈亏边缘甚至亏损的境地。企业普遍反映,每吨焦炭亏损200元以上,有企业甚至称每吨亏损能达到300~400元。今年8月,山西焦炭企业亏损面达75%,1~8月利润盈亏相抵净亏损59.4亿元,成为山西省工业领域中亏损最严重的行业。


  国内焦炭市场萎靡不振,往日风光无限的外贸出口市场又如何呢?中国海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0月,我国焦炭及半焦炭出口量为5万吨,环比下降54.55%,同比下降50%;1~10月中国出口焦炭90万吨,同比减少70.67%。


  有分析说,这主要是高关税以及外需疲软的双重挤压所致。焦炭行业是国家实施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焦炭属于受限制的“两高一资”产品,自从2008年关税调高至40%后,有不少企业放弃使用出口配额,出口嘎然而止。“你想想,哪个工业产品的毛利率能达到40%以上?总不能亏本干吧?”山西焦化行业协会煤化工专家胡益芝说。


  退一万步讲,即使有企业能够达到40%以上的毛利率,面对惨淡的国外市场也无能为力。据了解,目前国外的钢铁巨头普遍减产,比如总部设在卢森堡的全球最优秀的钢铁制造商安塞乐米塔尔已减产40%。今年10月,该公司宣布将永久关闭位于法国东北部弗洛朗热的两座高炉。而德国的钢铁企业减产了近50%。据国际钢铁协会预计,欧盟今年钢铁用量将下降1.2%,与2007年相比减少25%。


  从焦炭港口库存来看,2012年焦炭市场一直成交不佳,所以焦炭主要港口库存一直高位上行。10月底,天津港焦炭库存在212万吨左右,连云港库存在19万吨左右,日照港8万吨左右,均属历史高位。有人慨叹,全球市场对焦炭已经没有需求了!


今年焦炭出口量降低,主要港口的库存一直高位上行。图为国内某码头堆存的焦炭。


多重因素 产能大增


  在山西省焦化行业协会看来,出现这样的惨淡境况,与行业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无关系。该协会在最近完成的《山西焦化行业经济运行动态分析报告》中指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集中度低、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是制约焦化行业发展的最大问题。


  有业内人士称,中国算不上是一个资源大国,但在炼焦煤以及炼焦能力上却是个例外。根据中钢联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中国焦化行业产能不足2亿吨,2011年中国焦炭产能已近6亿吨,占世界焦炭产能的67%。其中,产能扩张最厉害的是山西。


  山西是煤炭大省,也是全国最大的焦炭产地。山西焦炭产量占全国产量的40%,出口量占全国焦炭出口总量的80%。多年以来,其焦炭产量和外调量一直居全国首位。目前,山西焦炭产能约1.6亿吨,占全国焦炭产能的五分之一还多,其产能扩张速度全国居首。


  专家分析认为,导致焦炭行业产能大增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上游煤炭产能近几年大幅增长,可供给炼焦煤产量同步增加;二是下游钢材产量前几年同样大幅扩充,对焦炭需求量大增;三是焦炭行业前几年的“暴利时代”激发了企业的扩张冲动,加之政府政策鼓励焦化企业大型化经营,各企业焦炭产能和产量均翻番;四是钢厂延长产业链,各大钢厂均自建焦化产能。截至2011年,钢厂焦炭产能已经占全国产能的40%左右。


  有人说,焦化下游市场不振,企业限产、减产已成常态,可能会使焦炭产量下降。但实际上,目前焦炭产量仍处高位,焦企减产幅度明显不如预期。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经过几年的结构调整,绝大部分焦炭企业都是刚刚完成兼并重组、刚刚完成产能扩张的大型企业,让这些企业现在就限产减产,他们实在心有不甘。不到绝境,这些企业谁都不会真正熄火的,也许他们心中都在怀着“别人比我先死”的侥幸。


  据统计,1~8月国内粗钢累计产量4.82亿吨,同比增长2.3%;而1~8月焦炭累计产量为2.96亿吨,同比增长4%,增速仍大于粗钢产量增长速度。根据高炉冶炼原理,生产1吨生铁需要近0.5吨焦炭。如果除去前8个月累计出口的75万吨焦炭,目前国内仍有近7300万吨焦炭过剩,而去年同期焦炭过剩近7000万吨。焦炭行业产能过剩格局仍在持续。


焦钢联营 缓解过剩
 

  但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一边是焦炭企业大量的库存积压与限产,一边是钢企自建焦炉热火朝天地大干快上。据不完全统计,自2009年以来,全国新建投产的焦炉至少60座,产能达5000万吨。这是因为国家鼓励钢厂自建焦化厂,钢厂作为配套产业去做,目的是把焦炭生产能力从独立焦化厂向钢铁企业转移。


  对此,有业内人士直言不讳提出批评,有关部门的调控政策导致了焦化行业这种发展不协调的局面。国家要从整个焦化行业的发展出发,在鼓励支持钢企自建焦化厂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我国已存在一批独立焦炭企业的现实。否则,焦化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将会长期存在。在这种内耗下,不但会加大资源消耗,加重节能减排压力,而且无论是老企业还是新建企业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


  业内人士建议,在现有条件下,鼓励焦钢联营。有的钢铁企业缺少焦炭,建设焦炉面临投资大、还贷难的问题,则可以考虑与独立焦化企业联合,由焦化厂供应焦炭;而独立焦化企业也要认清形势,主动行动,加快推进与钢铁企业的合作。


  面对国内焦化行业产能过剩的现状,众多业内人士都认为,行业的当务之急是尽快提高生产和销售的集中度,而根本出路则是做好产业链的延伸,实行深加工,发展后续煤化工产业。行业内部进行全面整合与提升,联合起来增强抗风险能力,促进焦化行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山西省政府也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今年以来,山西省再次做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行业转型的相关举措,首要目标是控制山西省焦炭总产量。根据《山西省焦化行业兼并重组实施方案》,“十二五”期间将不再批准单纯扩大产能的焦化项目,到2015年年底产能控制在1.2亿吨,淘汰落后产能0.4亿吨,约占当前产能的25%。预计全省160户独立焦化企业将在2015年减少至40户左右,即75%的企业5年内将关、停、并、转。目前,山西地区许多焦化企业均出台限产扭亏措施,90%的焦化企业将限产,部分企业限产幅度至少已经超过90%。


  如果有一天山西能够真正实现这些目标,山西焦化行业产能过剩局面将会缓解;如果全国焦化企业都能够真正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国内焦化行业产能过剩局面也将会缓解。当然,如何以市场为主导做好焦炭业的整合仍然是一个新的课题,而且,整合之后山西还需在焦化产业链延伸、资源和市场接轨以及钢厂和焦化企业合作等方面下苦功。

 

产能过剩倒逼一些焦炭企业转型发展。图为山西潞宝集团建设的6.3米大型捣固焦炉。该项目将对潞宝集团进一步延伸煤化工产业链、发展精细化工产品以及优化产业结构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六千万吨特大型油气田意味着什么 电都去哪儿了?——从用电量曲线看中国经济活力
能源发展方向定调 构建全新能源体系 水资源短缺,威胁世界粮食安全
生物柴油:踟踌不前,难在哪里 有人欢喜有人忧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