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石化网讯 清华大学教授何建坤在卡塔尔多哈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边会上表示:“中国一直致力于促进能源结构低碳化。我们要争取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例达到20%-25%,到2050年形成非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各占1/3的格局。本世纪下半叶,中国要逐渐形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可持续的能源体系。”
目标和行动
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所占比例要从2005年的6.8%提高到2020年的15%。
“这意味着到2020年有相当于7.5亿吨标准煤的非化石能源供应,与日本整个国家能源的总供应量几乎相等。”何建坤教授说。
此外,中国政府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将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作为约束性指标。
成效与挑战
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始终占70%左右。中国进口石油已占石油消费的55%,能源安全面临日益严峻挑战。
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既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应该看到,中国节能减排已经取得了巨大成效。
何建坤教授提供了一组数字:从1990-2011年,中国单位GDP的能源强度下降了56%,单位GDP的二氧化碳强度下降了58%。在同一时期,发达国家下降35%左右,全世界的下降平均水平为15%。这表明,中国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方面有长足进步。
另一方面,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阶段,在过去20年里,中国GDP年增长率超过10%,能源消费的总量增加了3.5倍。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的总量增长对资源供应和环境保护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
“当前,我们的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是,未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我们仍然沿袭当前的趋势,走和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相同的路径,未来对能源的需求量会大幅增加。如果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走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二氧化碳排放量还会有增长,但增长的速度会越来越趋缓。这取决于我们今天所采取的政策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成效。”何建坤教授说。
新的能源结构雏形可见
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等非化石能源。在保证能源供给的同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2011年,全部非化石能源利用量约为2.83亿吨,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占8.1%。
何建坤教授指出,要实现宏伟的能源战略,促进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技术创新作为支持。全世界每年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增加,让该领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实现就业的领域。中国国内有广阔的市场,企业应该借助这个机会,努力占据技术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