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炼争夺明年原油进口配额 获批或寥寥无几

   2012-12-04 中华石化网每日经济新闻

108

中华石化网讯 自11月商务部启动了2013年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配额的审批后,山东地炼众企业已经拉开明年原油进口配额的争夺战。12月3日,《每日经济新闻》从市场机构获悉,石大科技、弘润石化、京博石化、鲁清石化、日照金石沥青、华联石化等企业都向商务部递交了申请报告。

但是,地炼企业界人士则认为,大部分地炼企业拿到原油进口配额希望渺茫。行业分析师表示,除了石大科技近年来有申请通过的记录,符合条件外,其他山东地炼获批很难。虽然,地方炼厂申请原油进口热情较高,但是短期内,国家进一步放开政策的希望不大。

争夺明年原油进口配额

“今年,很多符合条件的厂家也都递交了申请报告,如石大科技、弘润石化、京博石化、鲁清石化、日照金石沥青等。”卓创资讯分析师陈晴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

山东东营华联石化有关人士也表示,11月,商务部启动了2013年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的审批工作,该炼厂也向商务部递交了申请材料。

此前,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旗下山东6家炼厂从2013年开始,获得1000万吨的原油进口配额。多年来国家对于原油进口一直采取着严格的管控,这一事件显示相关政策开始松动,山东地炼也借此看到了进口原油的曙光。

陈晴表示,近几年,山东地炼符合申请标准的大多数都申请了,而且都很积极,不符合要求的,基本对这个都没太有兴趣,但是获批者寥寥。

据卓创资讯调研发现。山东地炼中,只有石大科技目前有10万吨左右的进口配额,是通过中联油代理进口的方式进口的。

京博石化有关人士称,公司通过山东省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向国家申请原油进口,已经申请多年,但是至今没有任何进展。

山东省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是一家由21家地炼和省炼油协会自愿参股组建的企业,参股的地炼包括京博石化、华联石化、海科化工、恒源石化、东明石化等。

安迅思息旺能源的分析师称,这家公司成立的主要任务,就是整合山东多家地炼的资源,向国家要求放开原油进口。因而参股的企业几乎都无一例外寄希望于通过这个渠道获得原油进口配额,但多数称申请基本无望。

“弘润、京博连年申请,从未获批;日照金石沥青和鲁清石化第一年申请。但是有难度,一是‘连续两年的原油进口’,另一个是申请原油进口配额,需要中石油或中石化出具相关的排产计划,而两大集团给外部企业出具‘排产计划’的可能性太小。”陈晴表示。

分析称获批者或寥寥无几

据金银岛的统计,这些年,山东地炼原油配额基本维持150万吨左右,与地炼目前0.1亿吨的加工能力有很大悬殊,这也是制约地炼发展的最大障碍。

安迅思息旺能源的分析师表示,鉴于商务部严苛的申请条件,最终能够获得批复的可能性非常小。商务部网站显示,除了对注册资本,原油水运码头、原油储罐使用权的要求外,还要求申请的公司在近两年有原油进口业绩。

华联石化有关人士称,既然之前从未获得原油进口配额,对于山东地炼而言,何来进口业绩。

“除了石大科技近年来有申请通过,符合条件,其他的很难。”陈晴分析称。

据悉,2009年国家公布的原油非国营进口企业名单上,大部分获得资质的企业实际上都具有“国资”背景,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无任何地炼企业上榜。此后三年,国家商务部未对外公布进口名单。

金城石化内部人士称,近期想要拿到原油进口配额希望渺茫。从国家目前态度来看,有加大整治石油行业的政策趋向。11月国税局发布消费税征缴新政即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在这种状况下,还处于无序发展的地炼,要拿原油进口配额的想法明显有悖于国家行业治理的政策导向。

据炼厂人士称,目前,山东省石油协会下属炼厂仍在做相关工作申请原油进口,但多数称申请基本无望。

中化获原油配额无可比性

虽然获得进口配额的困难重重,但是多数地炼每年依然在“锲而不舍”地递交材料,申请原油进口,并在不同场合进行呼吁。“至少这样可以引起国家的重视,一旦真的政策放开,也能立刻抢先一步获得。”一地炼人士表示。

行业分析人士认为,山东地炼对于原油渠道的渴望,地炼单独或联合,或通过行业协会向国家申请进口或原产原油的配额,几乎每年都没有中断过。

“这并不算稀奇,不过中国化工获得批准,多少给了地炼多一点信心。虽然最终获得配额的希望不大,但至少反映了地炼的需求和呼声。”分析人士称。

不过,中国化工获得的原油配额并不同于民营的地炼。陈晴说,中国化工1000万吨不属于非国营贸易进口配额,因为中国化工是国营企业,现在中国化工旗下的6家炼厂、中海油旗下的3家企业以及中国中化旗下的1家炼厂,都不具备单独申请条件。

山东地炼渴望获得原油进口配额,以解决炼油的被动低位。“除非国家放开申请资质,或是放松某些申请条件,否则非国营的原油进口配额对地炼而言仍旧是一块只可远观,无法入口的蛋糕。”陈晴表示。

金银岛分析师靳婷表示,中国化工获得原油进口权,为成品油市场的竞争增加了一注活力。从中石油、中石化的两巨头到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的三足鼎立直至目前的多方逐鹿,我国成品油市场还是向着更加开放的市场化迈进。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