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底,上证指数再次跌破2000点,中国股市回到“1时代”;无独有偶,国内硝酸市场也在此时,再度传来一片跌声……
据中国硝酸协作组的统计,2011年商品浓硝酸的实际产量为189.18万吨,2012年至2013年投产的新增纯商品酸的装置能力约为55万吨,市场容量年增投率为29.1%,增速远高于产业发展正常平均的9.1%。而2012年的硝酸市场却是令制造商们心酸的——旺季不旺,跌多涨少。
图为山东华阳迪尔化工有限公司硝酸镁仓库的工作人员在发货。(姜玲沪 摄)
从硝烟纷杂的市场鏖战中回眸,面对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和生产利润报表上一串串数据的差距,很多硝酸企业经营者的焦虑和纠结难以言表。除了简单扩大再生产、单纯的以量换价和低价市场扩张,企业有没有更好的生存之道和发展出路?企业该如何摆脱噩梦?行业又该怎么破除顽疾?笔者从国内硝酸行业部分盈利企业总结出了六味良药。
良药一:
产业链延伸耗硝酸
笔者在国内商品硝酸制造企业中南北两个市场中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发现,他们都在通过延伸自己的配套产业链来消化硝酸,规避硝酸市场上的拥挤。
皖北煤电淮化集团是中国硝酸协作组南方组长单位,自1996年起企业共蝉联了16年的“中国第一硝”,10多年来淮化集团饱尝了企业效益因装置规模庞大而为市场起伏所左右的甘苦,深谙“做大不是目的,做强才是根本”的含义,开始在产业下游链上找突破。
2009年8月18日,由淮化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淮化康乃尔硝酸有限公司,在吉林省吉林市揭牌成立。双方投资3亿元,建成18万吨/年稀硝酸和12万吨/年合成氨配套项目,与之配套的吉林康乃尔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的硝基苯、36万吨/年苯胺、36万吨/年稀硝酸、12万吨/年合成氨等项目总投资30亿元人民币。一期工程项目已于2008年10月竣工,完成24万吨/年硝基苯、18万吨/年苯胺装置。2010年8月,完成10万吨/年硝酸装置的建设;二期第二套18万吨/年苯胺项目于2011年10月开车,与之配套的36万吨/年稀硝酸项目和12万吨/年合成氨正在建设之中。
这些项目完成后,将有效解决安徽淮化集团硝酸资源流向和运输的难题,各项成本均得到大幅度降低,极大增强市场竞争力。
为向下游延伸产业链,淮化集团与吉林康乃尔化工有限公司共同投资三亿元,建成年产十八万吨稀硝酸和年产十二万吨合成氨配套项目。该项目二期部分项目已开车部分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图为二期苯胺空分装置。 (企业供图)
而山东华阳迪尔化工有限公司是中国硝酸协作组北方组长单位。由于硝酸企业过于密集,导致山东地区市场竞争格外激烈,为了规避恶性角逐、减少市场摩擦,华阳迪尔早在几年前就开始有意识向下游产业投资,培育自己的产品产业链。
据了解,山东省内目前约有70万吨/年硝酸装置都已形成自身配套产业链,下游已形成50万吨/年己二酸,10万吨/年苯胺;10万吨/年TDI,自行消化这70万吨/年的硝酸资源。华阳迪尔作为硝酸制造商也通过延伸产业链来消化硝酸。该公司总经理孙立辉表示,企业除了增上硝酸下游链上的产品——硝酸钾、硝酸镁、硝酸铵钙外,还每年扩大原有的硝基苯苯胺装置规模,预计2013年企业的硝基苯苯胺装置将达到10万吨能力,年用自产的浓硝酸30%,预计到2013年底,基本可实现自用消耗浓硝酸50%以上。
“目前工业级硝酸钾山东需求量约为2.5万吨,农业的需求量约为4万吨。我们已建成投产了一套装置能力2万吨/年的工业硝酸钾装置,计划明年再建一套2万吨/年产能的农业硝酸钾装置,争取吸纳掉省内更多的富余硝酸资源。”孙立辉说。
良药二:
缩短运输半径降成本
缩短销售半径、缩短运输半径,是一些硝酸企业选用的节约成本的措施,而其带来的首要功效就是经济效益的提升。
“我做过认真的测算,从2008年起,我国的硝酸产业的毛利率约在15%,平均利润率也就是个10%。而硝酸企业每年的物流运输成本却要占去硝酸制造成本的8%~15%,这么高的运输成本,对于一个制造企业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孙立辉说。
据了解,为节约成本,华阳迪尔扩大自用产业链的规模,用不掉的就近销售,销售半径不超过300千米,将8%~15%的物流运输成本也节省下来。“比如我们新开发的硝酸下游产品——硝酸钾,考虑我国农业硝酸钾的主消费地在云南,运输距离太远,我们就选择开发工业硝酸钾,实行产品就地消化。”孙立辉介绍说。
记者在华阳迪尔的工厂内看到,该厂新建的浓硝酸装置与一家硝基苯苯胺企业仅隔着一条马路,硝酸产品出库后,毋须装车和运输,直接用管道就输送到对面的客户的生产线,真正实现了“零物流”。正因为这一举措,2012年1~9月份,华阳迪尔盈利2200多万元,还获得英国益可环境公司给予的1200万元国际CDM碳减排收益。
图为天津华景化工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景双伍,正在向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的工程设计人员和新乡永昌化工有限公司的生产负责人介绍68酸工艺设备中的技术问题。(姜玲沪 摄)
安徽淮化集团这些年也积极调整客户结构,有意识放弃一些运距较远的客户,将销售比重的重点放在100千米之内的用户身上。与此同时,淮化集团还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宁夏中卫大力发展以硝酸为核心业务的产品链,依托中卫市丰富的资源优势、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及产业链密集的企业群,大力发展基础化工产业,在西部再造一个新硝酸产业制造基地。
良药三:
在技术产品上做文章
应用新技术来实现节能降耗、降低成本,从而带来效益是一些企业的法宝。
华阳迪尔通过在硝酸工艺上获得技术突破尝到了甜头,谈起这件事,孙立辉算了这样一笔账:使用企业自己研发的新型塔分布器和新型疏水器后,可降低蒸汽消耗120千克/吨酸,折合减少生产成本21.6元人民币;采用节电技术电耗由116千瓦时/吨耗降到95千瓦时/吨耗,按照每千瓦时电0.8元计算,生产1吨硝酸可节省用电16.8元;通过酸性水回收和零排放技术,降低稀硝酸消耗2.6千克,吨浓硝酸成本降低43.5元。而把上述几项加起来,每生产1吨浓硝酸可减少成本81.9元。
据了解,2012年1~9月份,该企业共生产浓硝酸12万吨,仅酸性水回收这一项工艺新技术的研发和使用,就为该企业实现增收540余万元。
天津华景化工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68酸工艺,使成品稀硝酸浓度不经提浓就可直接达到68%(wt),尾气排放浓度小于等于100ppm。该工艺不同规模的装置在国内十余家生产企业已经开始建设,2012年11月3日华景公司开发的第一套年产15万吨68酸装置在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有限公司已经投产运行。
说起这个新技术,天津华景化工总经理景双伍对记者说:“68酸技术的开发成功,不仅可以使企业生产浓硝的成本大幅度下降,68%(wt)硝酸还可以作为商品酸直接进入市场销售,同时华景公司开发的68硝酸新工艺还解决传统双加压法硝酸装置存在的氧化废热锅炉换热管的爆管问题、尾气预热器和氧化氮压缩机设备的腐蚀等十多项装置存在的问题,确保装置长周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
除了要用新技术,产品也要多样化。记者将接受采访的企业进行产品多样化的做法进行归纳,主要有四种方式:以不同浓度的硝酸配比方式,作为终端产品进行销售;在传统产品里进行结构调整,比如利用稀硝酸生产硝酸铵;开发中间环节产品,如截取硝酸生产过程的中间原料四氧化二氮作为军工产品;开发新型合成产品,如硝基复合肥等。
以淮化集团为例,淮化集团生产的一种军工产品先后成功助推“天宫一号”、“神九”飞天,为我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良药四:
兼并重组焕发活力
“基础化工撑门面,精细化工赚大钱。”这是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迎春在员工大会上的一句话。
2012年,金禾实业这个几年前在硝酸行业还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做了件让国内硝酸界人士为之震惊的一件大事——通过与中国第二大硝酸生产企业安徽华尔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业内并购,实现了中国硝酸制造业的冠军大置换,改写了中国硝酸史上延续了16年的排位格局。
“华尔泰有交通、区位、队伍优势,金禾有技术、管理、资金优势,两家的重组是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杨迎春董事长说。
兼并重组所带来的功效的多方面的,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副总孙涛表示,对企业来说,两家企业的重组联合使原料采购和物流配送渠道获得了优化,最大幅度地降低了各项管理成本,提高了综合效益;对行业来说,两家硝酸企业合并,既减少了市场竞争的摩擦和销售成本的消耗,也减少了市场份额的条块分割,更有利于市场资源的合理布局;对社会来说,两家同类型企业的重组,优势互补,避免了很多重复建设和设施配备带来的投资浪费,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物资流动,对节能环保、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等方面都是一种无形的贡献。
据了解,去年年底重组完成后,华尔泰的“十二五”计划立刻得到了落实——年产60万吨硫酸、3万吨三聚氰胺、15万吨硝酸和年产10万吨二氧化碳及华尔泰长江港口码头二期等工程相继进入实施和施工阶段。目前,金禾实业对华尔泰完成重组后,实现了浓硝酸装置年产56万吨的规模总能力,一举获得市场话语权,成为硝酸界的“高富帅”。
良药五:
走向海外市场觅商机
在山东华阳迪尔化工有限公司,笔者恰巧碰上在该厂学习培训的来自苏丹的外国学员。据介绍,近年来,为了规避国内日渐激化的硝酸市场竞争矛盾,企业刻意在国外寻找市场拓展机会。由于硝酸是液体危险化学品,不适宜跨越国境远距离运输出口,经济上也不划算,华阳迪尔就从出口生产技术和设备上想办法。西方国家的工艺设备都比较先进,出口到那里没有机会,华阳迪尔就从工业制造比较落后的第三世界找机会。
“这几年我们已经向苏丹、缅甸、巴基斯坦等第三世界国家出口设备、输出技术,特别是我们国内淘汰的产能低的硝酸装置,拆下来可转售到这些国家,因为他们缺乏这项工艺技术,下游需求量也不大,所以我们淘汰的东西到了他们那里还是香饽饽。”孙立辉说。
孙立辉还呼吁国内的同行都能转换一下思路,不要一味在国内建装置与同行拼杀,将硝酸、硝铵的工厂建到这些第三世界国家去,那里的原料、劳动力也比国内便宜得多,综合成本都比国内低,市场需求又刚起步,既避免了国内硝酸业的拥挤,又支援了第三世界落后国家的建设,是件于国、于世界经济都有好处的事。
良药六:
行业协作不能少
缺乏宏观指导,也在困扰很多硝酸企业。不止一个企业老总这样说:“真希望国家权威机构每年能出具一些报表数据,让我们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投资有个基本的了解,避免投资撞车和重复建设带来装置闲置的浪费,以及市场产品过多造成的资源浪费。”
据了解,目前硝酸行业在行业协作方面已做出了一些有益探索。2006年,应国内众多硝酸企业的呼声,中国浓硝酸市场协作组织在济南成立,旨在加强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增强企业硝酸行业整体宏观情况的互通和把握,避免企业市场行为的单一性和盲目性。今年8月,中国硝酸协作网在上海成立,并联合国内化工权威的媒体——中国化工报和中化新网进行上线,意欲从市场竞争秩序上,作为脱离竞争实体、完全站在公正立场上的第三方,为各家硝酸企业提供准确、公正的信息服务,协调和缓冲市场矛盾。
业内人士表示,这种尝试有些难度,它要求网络成员内的企业相关人员必须克服个体狭隘的思想,打破企业间无谓的信息封锁,融入整个行业,为自己的企业拓展更宽阔的发展通道,获得比闭关自守更多的市场利益和更顺畅的企业经营环境。但这也是硝酸行业突破困境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