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推动石油工业迸发活力

   2012-12-19 中华石化网中国石油报

94

 中华石化网讯 党的十八大指出,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对于高技术含量、高风险的石油工业,技术创新是驱动整个产业迸发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量来源。

 石油工业未来技术创新方向将重点解决油气勘探开发环境恶劣化和目标复杂化问题,实现生产过程及产品的绿色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快速发展替代能源,实现循环经济。

 党的十八大指出,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回顾世界石油工业150多年历程,从最初的盲目开采到现代数字油田的建成,技术创新镌刻在石油工业每一个里程碑上。对于高技术含量、高风险的石油工业,技术创新是驱动整个产业迸发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量来源。

 技术创新不断深化人类对世界石油资源的认识。世界油气资源的蕴藏量虽然是一个常量,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油气资源的认识不断深化。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石油枯竭”论一度盛行,认为石油工业将很快走入穷途末路。然而30多年过去了,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经过多轮次评价,世界油气资源量并非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高,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也越来越多。美国《油气周刊》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剩余石油探明储量为2086.82亿吨,比2010年增加82.27亿吨,增幅为4.1%。

 技术创新在提高人们发现资源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了人类开发油气的本领。在过去100多年的石油勘探开发历程中,全球石油产量实现了四次跨越式增长。第一次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石油产量从1亿吨增长到2亿吨,这一时期地震反射波法、内燃机钻机和牙轮钻头等技术被广泛应用;第二次是六七十年代,世界石油产量由10亿吨跨越到20亿吨,这主要得益于板块构造、注水采油、喷射钻井等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出现;第三次是90年代,世界石油产量稳定在30亿吨以上,其间盆地模拟、水平钻井、三维地震勘探,以及三次采油技术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第四次是2000年以来,世界石油产量攀升至35亿吨以上,并持续至今,主要得益于旋转导向钻井、水平井多级压裂、随钻测井、超高密度数据采集与处理、超深水CSEM、MRC新型建井技术的创新。我们不难看出,每一次石油产量的跨越式增长都是一批重大石油科技理论和技术突破的结果。

 以尽可能低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多的油气产储量是石油技术创新的价值所在,也是石油企业得以持续发展壮大的活力。三维地震和定向钻井等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使油气勘探钻井成功率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50%上升到现在的70%,单井获得的油当量从200万桶增加到700万桶以上。勘探开发技术突破使得石油勘探发现成本大幅度下降。90年代,在低油价下,国际大石油公司依靠技术进步、投资与核心业务管理等措施使勘探开发成本下降了33%。随着油价的攀升,世界大油公司为抢占先机,获取最大利益,纷纷调整成本战略,从低油价下的“降低成本”为主转向以“控制成本”为主的成本战略。因此世界油气发现成本和操作成本近年来有较大幅度上升,但勘探开发综合效益却在不断提高。

 随着海上物探、钻井、生产和海工装备与技术的发展,海上油气勘探开发不断扩展。水平井蒸汽辅助重力驱、地下改质等技术的发展使超重油、油砂资源开发取得重大进展;水平井、多分支井、压裂等技术的应用使煤层气、致密气等非常规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大大扩展了未来油气供给领域。

 技术创新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效益,使石油工业不断适应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例如,在勘探开发领域,运用先进的勘探开发技术能够更加高效地开发油气资源,定向井、水平井、大位移井、分支井、丛式井技术的发展使井场占地面积越来越少,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在阿拉斯加北坡Alpine油田,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使约162平方公里的油田开发,地面占地面积不足0.4平方公里。先进的产出水处理技术,为农田灌溉提供了合格的水源,创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HSE管理体系,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降低了环境污染,增强了工人作业的安全性。

 技术创新推动石油工业从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时代发展。传统经济基本上是一种工业化实现观,是一种产值增长观,遵循效益递减规律,片面追求GNP的增长,不注重人、企业、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而知识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则是可持续发展,遵循效益递增规律,实现“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良性的闭环经济流程,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正在将石油工业推向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

 石油工业未来技术创新方向将重点解决油气勘探开发环境恶劣化和目标复杂化问题,实现生产过程及产品的绿色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快速发展替代能源,实现循环经济。

 (作者何艳青系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石油科技研究所所长)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