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打电话,王星联一定有办法

   2012-12-25 中华石化网记者 何平 通讯员 刘国萍

72

12月12日,兰州石化炼油厂烷基化装置进口压缩机检修后,探头安装出现问题:每次将轴承箱推入机体,振动探头都会被切断。为此,大家一筹莫展。

“快给王星联打电话,他一定有办法。”检修现场负责人急切地说。不一会儿,王星联赶到。仪表工和钳工详述安装过程后,他围着轴承箱转了两圈,寻思片刻,从兜里掏出笔记本开始在本子上勾勾画画。不到5分钟,王星联画出一张工具设计图,交给现场施工人员:“快联系综合加工厂按图加工。”两个小时后,检修员工拿着按他的设计图制作的工具,在王星联指挥下,仅用半小时就一次安装成功。

兰州石化设备维修公司技术规划部副主任王星联多次现场“救火”,保障了生产。

王星联1997年华东理工大学毕业后,来到兰州石化设备维修公司从事技术工作。2002年,他进入兰州理工大学学习机械工程,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

  病前维修的创建者

过去,设备检维修员工就像消防队员,哪里有活儿就赶到哪里。虽然,基层有10家单位参与设备保运,但都非常忙碌,人员紧张。

如何从病后忙乱改为病前防治?他到闷热的泵房内察看故障机泵,采集数据。突然,他听到电机有异响,赶紧用测量仪器采集数据。故障现象可能转瞬即逝,汗水顺着额头流进眼睛,他都顾不上擦一把。经过多天的忙碌,他采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经过论证对比后,得出结论:机泵和机组一样,许多故障都是有前兆的。故障出现前,大型电机运行声音、振动数据和日常相比有明显变化。如果能在病前发现问题,就能预判设备故障,提前进行检维修,延长设备寿命。

王星联利用先进检测仪器为设备配备了“听诊器”,可预判设备故障,把大的设备故障消除在萌芽状态。目前,设备维修公司状态监测工作快速发展,拥有20多台监测设备、30多名专业人员,对1200余台设备及无备机设备进行监测,每年提前发现故障300余个。

  网络技术的应用者

王星联将网络信息化管理手段和检测技术相结合,改进了检维修技术。

公司购置检测试验台后,人们经常看到王星联在试验台前爬上爬下,似乎在寻找什么,一会儿把数据输入笔记本电脑,一会儿又在记录本上写写算算。通过近半年的现场观察和上百次现场试验,他开发出检维修模式监测数据软件,把设备状态监测数据信息进行网络化管理,保存历史数据,共享实时数据,进而可以协同进行故障分析,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隐患。

在王星联的推动下,这个公司广泛应用了网络管理平台软件。他还花费大量精力,收集整理了相关规范和图书、教学视频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档案管理及教学系统。为使检维修经验能够传承,王星联搜集整理了2000年至今的公司技术月报,在局域网上建立了关键设备病例档案。

  设备检修的革新者

王星联敢于承担重任,大胆实践。一次,润滑油加氢高压循环氢压缩机密封系统出现问题,高压氢气呼呼地往外冒,装置被迫停工。大家商量对策时,他胸有成竹地说:“我试试!”他对密封系统的每个关键零件尺寸进行计算,然后与安装的密封件尺寸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密封环尺寸大了0.23毫米。原来是进口备件用完了,现在的密封环是重新测绘加工的。按照他计算出的尺寸,大家重新加工了密封环,节约设备改造费用80万元。

在300万吨重催建设中,由于四机组体积庞大,轴承箱和机体分体供货,9个轴承箱和5个机体需要在30米的长度上安装在一条直线上。他设计了一套专用工具,使安装速度和精度大大提高。他利用业余时间成功制作了机组同心度对中准直工具,使设备维修公司机组安装和维修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

2005年至今,王星联编撰了5万多台设备的检修规程。如今,这个公司的检修规程实现了网络信息化管理。2008年至2011年,他承担了编制机泵维修钳工培训教材的重任。他参考国外优秀培训教材,组织50多名技术干部历时3年完成了50.7万字的教材编制工作。2009年,王星联参与了集团公司检修作业规程标准编制工作。其中,烟气轮机检修作业规程标准模板是他一手设计的。

近年来,王星联完成了“激光对中仪在往复压缩机缸体—滑道找同心的开发应用”等20项技术创新成果。其中,“知识型设备管理”获得兰州石化管理成果一等奖,“用于封装黏性物质的包装筒”等3项专利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高耐磨容积泵用柱塞”获国家发明专利。

2003年以来,他连续获得兰州石化公司科技标兵、模范共产党员和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