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悄然掀起新一轮铀矿找矿热

   2013-01-08 中华石化网东方早报

110

中华石化网讯 中央地勘基金管理中心主任程利伟

中央地勘基金管理中心在组织由大营铀矿矿区向外围扩大矿床远景;核工业地质局二八大队正在鄂尔多斯、二连盆地扩大远景;中国地质调查局华北地调中心已在华北地区圈出数十处找矿远景区。

综合新华社北京1月7日电国土资源部日前发布消息称,内蒙古中部大营地区发现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铀矿床,控制铀资源量跻身世界级大矿行列,结束了中国无世界级铀矿历史。

国土资源部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主任程利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两院院士常印佛说,在铀矿找矿上,中国人打了一个翻身仗;中国“贫铀”论将有所改变。

长期以来,“贫铀”论一直困扰着中国。但中国的铀资源数据极难查到。国际原子能机构在2009年版铀红皮书《2009铀:资源、产量和需求》中估算,中国探明的铀矿储量为17.14万吨。

多矿种兼探的勘查革命

记者:铀矿储量能否满足中国未来核电需求,一再引起业界担忧。每百万千瓦机组一年大约消耗160-180吨铀。即使按照核电总装机到2020年6000万千瓦算,每年大约需耗铀超过1万吨。中国“贫铀”吗,能否立足本土满足需求?

程利伟:经过评审验收,大营铀矿达到超大型规模,矿体连续性较好,为第Ⅰ勘探类型,填补了国内砂岩型铀矿第Ⅰ勘查类型的空白。控制铀资源总量达到世界级规模,结束了中国无世界级铀矿历史。这一成果为中国政府实现立足国内保障资源供应承诺提供了支撑。

这也是找矿突破战略启动以来第一个重大突破。两院院士常印佛说,在铀矿找矿上,中国人打了一个翻身仗。

记者:这对找矿突破有什么启示?

程利伟:大营铀矿突破是形成中国铀资源供应新格局的里程碑。理论和实践意义超过找矿成果本身,对整个北方铀矿勘查有示范意义,正在引发一场多矿种兼探的勘查革命,并正在带动油钾兼探、油铀兼探、煤铝兼探等其他多矿种综合勘查。

正如地质专家黄崇轲所说,跨行业综合勘查实现起来很困难。上世纪80年代开展石油和钾盐综合勘查,困难重重。大营铀矿会战中,跨部门、多工种联合作战,在组织、实施、监管方面取得一系列经验。

  中国新一轮找铀行动

记者:新一轮找铀行动情况怎样?

程利伟:煤铀兼探的思维创新,节省数亿元铀矿前期找矿投资,又缩短4-5年铀矿勘查周期,上下层位叠加煤矿和铀矿同步发现,还为今后确定开发次序和优选开发模式提供了可能,排除了采煤的放射性污染风险。对整个鄂尔多斯盆地找铀工作意义重大,丰富了铀矿成矿理论。

在国土资源部推动下,煤铀兼探思路开始在华北乃至整个北方地区逐步推广,新一轮铀矿找矿热潮悄然掀起。中央地勘基金管理中心在组织由大营铀矿矿区向外围扩大矿床远景;核工业地质局二八大队正在鄂尔多斯、二连盆地扩大远景;中国地质调查局华北地调中心发挥基础调查优势,开展煤炭勘查资料二次开发,结合成矿地质条件,已在华北地区圈出数十处找矿远景区;中国煤炭地质局、内蒙古地勘局和内蒙古煤田局在找煤中注意煤铀兼探,不断有新发现;中石化、中石油也提出在油气勘查过程中兼顾找铀的愿望。

煤铀兼探开启了铀矿勘查新格局,随着形势的发展、矿政管理的调整,中国“贫铀”论将有所改变。

  鄂尔多斯盆地开发难

记者: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日前主持审议《鄂尔多斯盆地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规划》,从找铀突破等方面看,鄂尔多斯盆地意义何在?

程利伟:鄂尔多斯盆地煤炭产量约占全国1/4,油气当量约占全国20%,蕴藏着铀、石膏、煤层气等。但这里主要矿产资源共生伴生,合理开发利用难度大,矿业权重叠突出,同时盆地生态脆弱,水资源短缺,必须统筹协调油气、煤炭、煤层气、铀矿等资源开发布局和时序。

大营铀矿勘查经验表明,找矿必须遵循地质规律。矿产资源分布原本是三维立体的,经常为多矿种共伴生或层叠存在。由于行业分割,中国矿产资源开发长期受制于目标单一化。煤铀兼探是从单一找矿目标向多目标找矿的重要尝试,是对矿产资源开发集约化的回归。

大营模式有望在管理科学上实现链式反应,最大限度释放资源潜力——中国现行矿业权平面管理模式,一旦实现单一找矿目标,形成矿产地,无论其上覆地层还是下伏地层中的任何矿体都将成为事实上的压覆矿产,资源潜力大大缩水。多矿种兼探将释放出巨量找矿空间。

名词解释

  煤铀兼探

所谓“煤铀兼探”,即根据区域矿产分布规律,在开展煤炭勘查的同时,利用煤炭钻孔同步进行放射性测井和编录,探索砂岩型铀矿存在的可能性。在发现并圈定一系列重大铀矿找矿靶区后,决策开展铀矿勘查会战。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弘扬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