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石化行业一直存在‘两头在外’的问题。石油等原料进口,产品出口,而我们更多地是扮演‘加工车间’的角色。”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助理高世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这样的观点。而在当前外部经济环境不利的条件下,当企业同时面临内需不足及产能过剩的双重压力,2013年化工行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在哪里?难点是什么?该如何甩掉“加工车间”的帽子?企业在重压之下,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又在哪里呢?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形势严峻 不转不行
“当前,化工行业正面临金融危机以来较为严峻的困难局面,种种迹象都在表明,行业已经到了不转不行的阶段了。”采访中,许多受访者发出这样的声音。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赵俊贵表示,2012年以来,化工行业存在供需失衡的问题。化工行业市场需求,特别是与工业投资等密切相关的合成材料、基础化学原料等的需求长时间未能有大的改观。而相对需求的低迷,市场资源的供给总体充足,在新增产能陆续释放的情况下,多种因素共同导致国内化工品市场失衡,价格走跌,利润下降。
外贸形势也不容乐观。去年下半年以来,新兴市场经济体宏观经济运行波动剧烈,经济增长失速,资本大规模外逃。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这一态势将对中国化工行业2013年的进出口形势产生巨大的影响。
高世宪表示,从去年的情况看,世界经济的复苏乏力,使得我国石化行业的一些子行业经济效益比较差,亏损面也较大。就是因为国际市场相对萎靡,对我们的出口造成一些影响,而国内处于低端的产品价值又无法提升,导致效益下滑。
“目前大部分产品产能过剩,而一些高端产品尚需进口,加上我们的能源资源保障不够,使得全行业面临转型升级的重任。”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产业发展部副主任王孝峰如是说。
转型之必要,企业人士深有体会。中国昊华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规划发展部主任李建斌用“企业若再不转型就只有死路一条”来表明转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告诉记者,从当前化工行业实际运营情况看,由于国内外市场持续低迷,前十年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积累的产业结构性矛盾正在显现,企业转型升级工作的差距也渐渐暴露出来。在经济形势较好的时期,一些企业虽然着手于转型升级,但动力不足。再加上国内经济长时间的高速发展,拉动了传统产业产能的大幅扩张。也正是在这个阶段,才积累下来更多的矛盾。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低迷,内外需求大幅减弱,加重了原有的产能过剩,一些粗放式经营企业必然出现较大亏损。
四川川恒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佳才也表示,2013年化工行业竞争是一片红海,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各方面优势略显不足,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转型已经成为必然。
“从化工大省江苏省来讲,去年化工企业过得都比较艰难。转型升级成为江苏化工企业必须正视的问题。”江苏省化工行业协会会长秦志强说,江苏化工企业数量众多,且多集聚在长江中下游的黄金水道上,能源、资源和环境始终是困在江苏化工行业上的“紧箍咒”,不转型企业难有再大的发展空间。另外,全省精细化工和化工新产品所占比重在整个行业的总量中偏低,精细化工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江苏化工大省的身份并不相符。如果现在不抓住机遇实现转型,再往后转起来就很难了。
巨化集团在转型升级中加大自主研发、技术创新力度。图为巨化科研人员正在做改性聚四氟乙烯样品分析。(本报记者王孝弟 摄)
技术制约 政策悬空
“转型升级虽然一直在做,但是进展比较缓慢,困难仍然不少。”很多业内人士都有这样的看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副主任吕政认为,产业升级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技术创新成果的支撑。一方面,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创新的动力与能力不足;另一方面,科技体制和机制不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没有真正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结合。虽然我国每年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每年研发投入的总体规模已达6000亿元,但却没有形成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上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体制上,国有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民营企业又缺乏技术创新的能力,且科技资源有限,科技队伍力量薄弱。此外,我国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工业化试验的中间环节,由于缺少中试投入,我国科研院所研究成果往往停留在样品、展品阶段,科技研发与产业发展脱节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在李建斌看来,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是缺乏专有技术和技术创新能力差。李建斌说,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化工企业相继退出了能耗高、污染大但附加值不高的传统产业,转向医药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电子化学品等产业。这些企业的转型升级之所以做得好,一方面是起步早,另一方面就是这些企业技术创新搞得好,确确实实地研发和储备了一批先进适用的技术。而国内企业从新技术研发到产业化均起步较晚,技术创新步履蹒跚。
李建斌表示,虽然国家相关部委多次提出实现产业升级,也从政策上给企业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因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及国内知识产权保护存在诸多问题,增加了创新的难度。另外,当前企业的经营压力较大,也没有更多的资金去投入高新技术的研发,加上产学研结合力度不够,影响了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进度。
规划和准入条件难落地也被业内人士看做制约转型性升级的瓶颈之一。信达证券化工行业分析师麦土荣告诉记者,化工各子行业的规划和一些行业的准入条件已做得比较好,但执行起来却有难度,这制约了行业的转型升级。以纯碱行业为例,其“十二五”规划已经对行业如何发展有了很明确的要求,而且准入条件也已颁布。但这两年该行业不仅新增的产能很多,一些落后的产能也没有被淘汰掉。规划和准入条件落实不好,不仅是能源和资源的浪费,对纯碱行业的健康发展也十分不利。
“将来应该政府出面,要么不让上,要么把标准定高,可以把国际上比较先进的煤气化指标拿来作为标准,从能耗上、技术上加以限制。”麦土荣说,化解产能过剩、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在政府的审批环节,能把各子行业原有的规划执行好,对行业的转型升级就就是一个促进。希望政府能出台有效措施,保障化工行业“十二五”规划及准入条件的执行、落实。
化工领域投资过热也给行业转型带来阻力。有业内人士提出,如不能抑制盲目投资,转型升级之路只会更难走。李建斌说,大家都认为化工是投入产出比较高的行业,所以盐业、煤炭、电力等不少领域的企业都把目标投向了化工产业,这就加剧了行业的过度竞争,使得本该能做出自己特色的企业也只能为生存而跟风上项目,十分不利于产业的转型升级。企业的发展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战线并非越长越好,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
企业努力 行业推进
实现转型升级,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努力。
从企业层面看,实现转型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创新。“实现转型唯有创新。”王佳才说,企业不仅要实施技术创新,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寻求差异化产品,还要实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2013年,川恒化工将积极实现由传统制造业向制造加技术服务转型。
李建斌说,昊华公司在产业转型上,提出要大力发展氟化工,积极培育精细化工,调整优化氯碱化工;要加大获取资源的力度;同时还要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公司下属的几家科研院所各有独特的专业技术,除去他们自身的成果产业化,还要将科研成果在昊华内部的企业进行产业化转移,更好地实现内部企业的转型升级。
秦志强也提到了综合创新。他告诉记者,在江苏化工企业中一要提倡包括工艺技术、企业文化、发展思路、商业模式等综合性的创新。企业要实现差异化,从低成本战略向差异化战略发展,从拼资源、拼价格,向追求高附加值转变,提升价值链,完善产业链。
此外,化工企业的投资也需要把握正确方向。业内人士指出,企业应密切关注化工产业投资增长持续高位的情况,从当前行业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以及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等发展趋势来看,化工企业必须将投资方向进行调整。
赵俊贵建议想转型的企业多关注化工新材料领域。他指出,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促使化工新材料、高端化学品、生物化工、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为市场提供丰富多样的化工产品。但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的制约,化工新材料是当前自给率最低、最急需发展的领域。化工企业应密切跟踪精细化工与新材料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进展,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提前进入开发试验阶段,积极引进国外高水平技术,发展高端石化产品。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明确的面向高科技产品投资的宽松政策,促进化工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变。
从行业层面看,转型升级离不开行业协会的大力推进。王孝峰表示,在推进行业转型升级方面,中国石油和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也正在积极努力做好几件事。一是做好能源、资源保障,适当发展非常规能源,并引导企业走出去,在国外资源地建厂,把世界的资源优化集成为国内所用;二是要抓好节能减排,推进节能技术的应用;三是做好化解过剩产能工作。联合会正在对产能情况进行调研,将形成一份报告对全行业产能过剩趋势进行梳理,避免盲目重复建设。同时,还要继续淘汰落后产能并加大力度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以科研创新为先导实施转型升级。图为工作人员在国家级技术中心研发产品。 (林加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