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你2012:石油石化行业九分辛酸一分甜

   2013-01-12 中华石化网《中国石油石化》

2269

中华石化网讯 2012年,石油石化行业九分辛酸一分甜。炼化、销售形势像这个冬天一样冷。紧俏成为往事,降价不堪回首;与库存压力尴尬同行的是产能持续放大。唯有上游产量的攀高,为冷冬中的行业暖出一抹亮色。

石油峰值的逆袭

作为预言,世界末日远没有石油末日(枯竭)靠谱。即便是后者,虽然悲观论调不断来袭,但在时常出现的好消息不断刷洗下,渲染效果也很不给力。新技术、新理念、新手段的不断更迭,给石油峰值不断挤出思考的余地。

2012年,中国石油产量在2年前突破2亿吨、进入2.0时代后,继续努力向2.1版本更新。天然气产量则于2011年成功突破千亿大关后,依然保持强劲增长。虽然全年数据尚未统计完毕,但1-11月的成绩单已经足够闪亮——全国天然原油的产量达1.895亿吨,同比增长1.83%;天然气产量97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8%。

“转守为攻”是中国石化集团率先提出的。自傅成玉调任中国石化董事长之后,中国石化的发展目标从之前的“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化工公司”转变为“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而大力实施“资源战略”成为中国石化调整结构、实现长远发展目标的重要环节。为此,他们打响了增储上产“五大会战”,在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胜利油田、非常规5个战场上磨刀霍霍。

如有默契一般,中国石油集团也起而呼应。保持油气储量增长高峰期依然是中国石油2012年的主旋律。他们不负众望地连续第6年新增石油储量超过6亿吨。家底殷实,开发相对就会得心应手。2012年,中国石油的原油产量历史性突破1.1亿吨大关,比去年增产279.1万吨,年产油量创历史新高,增产量创上市以来最高水平。这也是中国石油原油年产量连续三年净增200万吨以上。

这一年,中海油依旧稳立在5000万吨的台阶之上。2012年是中国海油“二次跨越”的起步之年,“海洋石油981”在南海的成功开钻无疑为跨越提供了有力支撑——这标志着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能力实现了从水深300米到3000米的历史性突破,海洋石油深水战略迈出实质性步伐。

2012年大型炼油化工装置投产表

1月,宁夏石化500万吨炼油改扩建工程主体装置一次投产成功。

5月,石家庄石化500万吨炼油装置规模增加300万吨,跻身大型炼厂行列。

7月,济南炼厂500万吨炼油扩建为800万吨。

10月,大庆石化公司120万吨/年乙烯改扩建工程龙头项目——新建60万吨/年乙烯装置投产,宣告我国首套国产化大型乙烯装置顺利建成。

10月,抚顺石化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全面建成投产。

10月,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榆林炼油厂150万吨/年常压装置(A)技改工程顺利中交,标志着榆林炼油厂从此跨入千万吨炼油行列。

12月,茂名石化新建1000万吨/年常减压蒸馏装置投产成功,茂名石化成为继大连石化、镇海炼化之后国内第3家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超过2000万吨/年的特大型炼油企业。

12月,华北石化从500万吨扩建成1000万吨,成为我国北部地区又一大型炼厂。

炼化太囧

哪怕是已经习惯了亏损的炼化企业,2012年仍然难捱。面对世界经济持续萎靡和中国经济的增速放缓,各种需求低迷乏力,大宗商品市场阴晴不定,中国的炼化企业日子尤其艰难。从产业链条上看,上有国际油价的先扬后抑,下有成品油市场的需求不振,炼化企业已是“腹背受敌”,再加上化工产品市场的反常萎缩,以往可以借助石化产品弥补亏空的捷径也被堵死,2012年的炼化企业,基本都处于亏损状态。

往年常会出现的油荒,今年踪迹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全国各地的炼厂开工率普遍较低,最低的甚至只有30%左右,员工工资都难以保证。唯一庆幸的是,次贷危机时大面积的恐慌性“憋库”还没有出现。面对内蒸外烤、里外都难受的局面,炼化公司们坚信一点:困难来的时候,就要看谁有能力挺得过了。在面临共同的危机时,各个炼化企业都在做同样一件事情:修炼“内功”。

油市“首堵”

2012年,难得爽约的油荒,让油品销售企业刚刚摆脱了“全力保供”的压力,随即就遭遇平淡市场带来的库存压力。甚至有新闻报道称,中石油中石化年度销售任务普遍很难完成,很多不过是80%-90%。

如果说,“经济下行、油价波动”是2012年的油品市场的主线的话,那“积极自救、扩量增效”则是2012年的石油销售板块的主题。

2012年,我国经济下行风险加大,作为经济运行的一张晴雨表,经济下行的压力最直接地体现在了石油销售企业的销售压力上。

压力之大,早在4月即有预兆。往年这个时候已逐步进入传统消费旺季,石油公司一般都会超额完成或是提前就完成销售任务,但中石化的当月销售任务只完成了50%左右。

压力之下,唯有积极应对才是发展之道。

最直观的变化是原来较固定的销售政策开始松动,从去年底遍布全国的成品油降价潮开始蔓延,包括河北,广东、浙江、陕西等地的两大石油各地分公司不约而同地展开多轮降价。

此外,各地销售企业都采取了各种有效举措,在营销组织、创效能力、成本控制、物流优化、重点项目、管理提升和平稳运行等方面加强工作。

2012年国内成品油调价表

截至12月份,2012年国内成品油价格已经经历了“四涨四跌”八次调整,成为成品油定价机制执行以来,油价调整次数最多的一年。就在2011年和2010年,国内成品油调价次数分别是3次和4次。

2012年2月8日,汽、柴油价格每吨上调300元;

2012年3月20日,汽、柴油价格每吨上调600元;

2012年5月10日,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下调330元和310元;

2012年6月9日,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下调530元和510元;

2012年7月11日,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下调420元和400元;

2012年8月10日,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上调390元和370元;

2012年9月11日,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上调550元和540元;

2012年11月16日,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下调310元和300元;

“非常规”很忙

2012年,非常规油气资源很忙。无论是从重视程度还是从产量、具体进展来说,页岩气、煤层气、油页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都有了一个“非常规式”的发展和突破。

这一热潮从今年“两会”开始。页岩气等非常规资源非常罕见地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之中,明确提出“加快页岩气勘查、开发攻关”。

接下来的事情顺理成章:颁布页岩气发展规划;张罗页岩气第二轮招标;突破油页岩综合利用核心技术;开工煤层气瓦斯气综合利用示范园区;推出非常规资源开发补贴政策……

一个美好的愿景是,页岩气2020年的产量与目前的常规天然气产量相当。届时,一直“气短”的中国,或许将由此扬眉吐“气”。

领海潮涌

2012年,中国领海风不平,浪不静。

4月10日,菲律宾在黄岩岛附近企图抓扣中国渔民,中菲发生对峙。谁都知道,南海之争,意在能源。菲律宾、越南等国每年在我南海争议区盗采石油5000万吨,相当于一个大庆,反倒是中国在南沙滴油未采。是可忍,孰不可忍!

在国人期待的目光里,5月,“海洋石油981”挺进南海。多少双眼睛看着它的钻头深入1500米水域,欢欣难抑。这座流动的国土,以前所未有的强势态度宣示了我国的领海主权。

南海问题尚未平息,日本东京都知事在美国华盛顿宣布“购买”钓鱼岛,中日邦交进入寒冬。做为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发轫之年,2012年急流汹涌。幸好,我们还有“辽宁舰”和“海洋石油981”。

是非并购

你买,或者不买,资源就在那里,不嗔不喜。

你争,或者不争,歧视就在那里,不减不增。

2012年的国际形势,并不利于中国油气大规模开展海外并购。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2年9月28日签发行政命令阻止中资公司三一集团在美国俄勒冈州一军事基地附近兴建4个风电场。这是美国总统22年来首次以安全为由阻止外资交易。

受制于形势,2012年全年,中石油等国内油企在海外并购上屈指可数,并购金额也仅有几起超过10亿美元。在国内企业海外并购和外资并购明显回落的背景下,油气企业的海外并购数量和金额也呈现一定程度下降。

纵观全年,仍然是中海油在逆势中前行,以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油企尼克森,一鸣惊人。

加拿大对尼克森收购案的审判不断延期,最终在100天后批准,且声明“下不为例”。有人认为中国油企今后的道路更曲折,其实,审视的目光始终存在,关键是找到突破点。几年前中石油在哈萨克斯坦也遭到“下不为例”的警告,但几年经营下来,两国能源合作更为顺畅。就如中国石化集团董事长傅成玉所言,未来十年左右,中国要适应在“中国威胁论”的环境下去发展,不要指望别人很快能理解和接受,但在此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跟他们沟通、处理好,要改善我们投资过程的公开透明度。

2012年并购大事

1月,中国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以22亿美元与DevonEnergyCorp创建一家合资公司,获得美国5个页岩油气33%的资产权益。

2月,中石油收购壳牌位于加拿大Groundbirch的页岩气项目20%权益。

2月,中海油完成对图洛石油公司在乌干达三个勘探区各1/3的权益的收购。

7月,中国石化以15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塔里斯曼能源公司英国子公司49%权益。

7月,中国石油收购法国苏伊士环能集团卡塔尔海上第4区块40%石油勘探开发权益。

11月,中国石化通过其全资子公司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与法国道达尔公司就收购尼日利亚一油田区块部分权益达成收购协议,协议资产价格为24.6亿美元。

编后语

欧债险过剃头,全球经济下行,2012年的压力反映在菜卖不出去的百姓身上,也反映在石油石化企业身上。展望2013年,国际环境仍然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国内经济运行也处在寻求新平衡的过程中,石油石化企业依然需要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准确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提高企业“过冬”的能力。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弘扬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