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为何难成大器

   2013-01-22 中华石化网21世纪经济报道

64

中华石化网讯 从1997年沁南枣园第1口煤层气井算起,国内煤层气勘探开发已有15年。发展至今,既不大亦不强,大规模商业化利用时代无日可期。

我国2000米以浅的煤层气资源量约为36.81万亿立方米。煤层气抽采利用开发既有利于煤炭安全治理,又益于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在安全效益和节能减排的双重激励下,国家层面支持煤层气大发展,并出台包括财政补贴、增值税先征后返等一系列政策。

国家十二五规划、能源十二五规划等政府文件反复提出,“推进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

这一厢政策旗帜飘扬,另一厢却令政策支持者黯然神伤。“产量少、利用率低、勘探投入不足、产业发展低于预期”,这是煤层气产业发展的现状。

至于其背后缘由,从宏观层面看,行业管理体制、技术瓶颈、政策激励不足是煤层气发展必须要逾越的障碍。

在上述三个问题中,行业管理体制问题排在首位。管理体制的症结集中在资源垄断、矿权管理重叠、下游价格及管输体制不畅。这些问题涵盖产业上下游。

上游煤炭与煤层气矿权重叠,且并未建立详尽、完善的协调方案。煤层气十二五规划提出原则性的协调机制,即煤炭建设规划五年内需要建设的,调整煤层气矿业权范围,保证煤炭开采需要;煤炭远景开发区实行“先采气后采煤”。

但是具体如何落地,仍是靠企业之间的协调和谈判。由于矿权重叠带来的冲突不断,央地之间矛盾在所难免。笔者了解到,煤层气标杆企业中联煤煤层气有限公司(下称“中联煤”)山西潘庄项目便曾发生暴力冲突。

在煤层气资源配置上,目前中央企业中石油、中石化、中联煤,地方煤层气企业有蓝焰煤层气公司、河南煤层气公司等,煤层气开发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甚至,有些区块煤层气矿权与油气矿权重叠,存在“圈占”资源、投入不足的状况。

在下游销售环节,天然气管网自然垄断、国家管制天然气价格,煤层气销售市场打不开。另外,在用地、项目审批、苛捐杂税征收等沉疴也积压在企业头上。

技术上的瓶颈则体现在,现有勘探开发技术不能适应复杂地质条件,钻井、压裂等技术装备水平低,低阶煤和高应力区煤层气开发等关键技术有待研发。

受技术所限,煤层气开采和利用水平低。2012年全国煤层气利用率为41.53%,井下瓦斯抽采利用只有32%,剩余煤层气资源只能排空处理。

在国家政策方面,对应如上问题,行业内部呼吁最多的是提高财政补贴标准、继续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煤矿安全改造和瓦斯治理、组建国家煤层气专业化公司。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微观层面,煤层气开发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落实国家战略安排。

1月17日,本报刊登《中国煤层气之殇》一文,披露中联煤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虚增工程量、违规招标等问题。管中窥豹,从微观层面可见煤层气难成大器的原因。

中联煤在过去的16年间,经过5次股权变更,8次领导班子调整。由于股权调整、人事变动,中联煤内部矛盾开始影响生产经营,2012年无论勘探投资、还是开发投入均低于计划。

同期,经营管理滑坡严重。在中煤集团、中海油联合审计报告中指出,2011年6~7月,中联煤分三笔向中信银行、农业银行借款1.4亿元,8~9月归还借款本金1.4亿元,支付利息102.49万元。这三笔借款经总经理、总会计师和财务部经理签字后办理,没有通过集体决策程序。

按照国务院“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中央企业“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资金的使用”,必须经集体讨论做出决定。而中联煤恰恰未按照制度操作。

中联煤是一个样本,16年来一如煤层气产业未成大器。所谓大器晚成,我们希望煤层气产业发展至少跟上国内能源结构调整步伐、跟上能源消费需求、跟上PM2.5扩散的速度,不要让决策者和消费者等得太久。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弘扬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