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革命:能源“增产” 环境“减负”

   2013-01-23 中华石化网经济日报

152

  

    近日,一条万吨级生物质燃油生产线在武汉正式投产。通过该生产线,秸秆等农林废弃物可以转化为航油、汽油和柴油供飞机、汽车使用。

此前,我国第一个年产1万吨纤维素乙醇示范装置在河南天冠集团开始运行,现已大规模生产。近年来,山东、河北等农业较为发达的省份也进行了类似的探索。业内评价,生物质能源实验的成功具有“革命性”,将推动人类进入种植能源时代,破解石化资源逐步枯竭的危机。

人类社会200余年的工业文明是在高碳的化石经济模式下发展起来的,对化石经济的过分依赖也使得地球面临着资源、生态环境等多重危机。目前,我国非粮生物质液体燃料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一技术如能成功转化为规模产业,将有助于实现能源的“增产”,环境的“减负”,堪称新能源领域的一场产业革命。

尽管核心技术难题已经破解,但延伸到产业链条,成功案例还不多。推广遭遇困境的原因有很多。譬如从产业链源头上讲,目前秸秆等原材料收购及运输成本已占据企业生产成本的一半以上,如果提高秸秆收购价格,企业盈利就会有困难,不利于更多企业进入该领域发展。令人尴尬的是,基于传统观念,很多农民还没能培养起将农业废弃物卖给生物能源企业的习惯,焚烧秸秆等现象屡禁不止。从产业链末端上讲,像所有新生的行业一样,能否获得消费者及下游产品厂商的信赖与青睐,仍需时间检验。因而,在核心技术已经攻克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推动产学研转化,最终以企业为先锋实现生物质能源产业化推广,当是未来一段时间重点考虑的课题。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弘扬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