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双反税率预计超20% 光伏厂商百亿长单存变
中国商务部对来自欧美韩的进口多晶硅“双反”初裁有可能会在2月下旬有结果。
记者从多方了解到,部分业内人士预计该“双反”的初裁税率可能会在20%以上。这一税率若实现的话,中国多家光伏下游生产企业在多晶硅合同的执行上也将有变。其中部分公司可能会与海外企业解约,节省一笔额外的采购开支。
初裁税率或20%以上
从今年元旦以后,一些多晶硅的上市公司股价就有不同程度的上扬。保利协鑫的股价在节后的几天内大涨了40%;大全新能源(DQ.NYSE)的股价异动来得晚了一些,但8天内涨幅也超过了70%。
众多光伏业内人士认为,这些多晶硅企业股价的上扬,可能与商务部或在2月底公布“双反”调查结果有关。这一时间或比原定时间有所提前。该调查从2012年11月1日开始,通常会在2013年11月1日前结束,但参与这起反倾销调查的一位律师向本报记者透露,今年6月参与各方可能会全部走完流程。
一位业内知情人士透露,他们猜测多晶硅的初裁税率有望在20%至50%之间,“初裁之后,海外的涉案多晶硅公司需向有关部门缴纳保证金。假设终裁的税率低于初裁税率的话,这笔保证金将多退少补。”但他也强调,最终的税率情况,仍要等待商务部的结果。 【全文】
异议者说——
彭博社:中国光伏多晶硅“双反”报复恐流产
据彭博社报导,MaximGroupLLC分析师AaronChew28日发表研究报告指出,中国中国很可能不会对进口的多晶硅课征关税。他指出,市场有愈来愈多人预期中国将在2月20日针对国内多晶硅制造商指控自欧洲、南韩与美国进口的竞争产品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案作出判决,但是该证券认为其可能性不大。
Chew表示,虽然对进口的多晶硅课税将可报复美国在2012年10月对中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加收关税的做法(欧洲也考虑跟进),但是这么做对中国本土太阳能硅片/电池/模组供应商的冲击恐怕会高于当地多晶硅厂商的受惠程度。
Chew指出,对进口的多晶硅课税将会增加制造成本,进一步压缩中国太阳能硅片/电池/模组厂的获利,而这些厂商先前早已饱受严重跌价压力的冲击。他表示,太阳能模组制造商对中国经济与就业市场的重要性高于多晶硅业者。 【全文】
现实很残酷——
国内超九成多晶硅企业停产 并购重组迫在眉睫
随着光伏行业上市公司2012年度业绩预告的陆续发布,整个光伏行业的经营困境暴露无遗。东方日升、向日葵亏损超亿元,超日太阳业绩大变脸,整个光伏产业链企业几乎无一幸免。而其上游多晶硅产业不仅产能严重过剩,更面临着技术、能耗等多重问题,行业并购重组迫在眉睫。
根据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有的60多家多晶硅企业中,只有4至5家在进行少量生产,90%以上的企业已经处于停产状态,而且这一局面可能短期内很难改变。
2012年,多晶硅企业总产能超过38万吨,其中70%属于少数一线厂商。一线供应商即可满足所有的多晶硅需求。国内50多家二三线多晶硅厂商中大部分将在未来退出市场,或者等待并购重组。 【全文】
参与者在行动——
国际多晶硅生产商无奈减产减员
为应对不利的市场环境——下游太阳能光伏产业产能过剩造成多晶硅产品价格一蹶不振,新年过后又有两家著名多晶硅生产商赫姆罗克半导体公司和可再生能源公司(REC)选择了减产和减员的双减措施,并推迟了原计划中的新产能投产时间。对于这两家公司的双减声明,市场分析人士并不感到意外,他们表示,下游太阳能光伏行业的两年过剩期肯定会使整个太阳能供应链在此期间产生连琐反应,多晶硅生产商的双减措施实属无奈之举。
由美国有机硅巨头道康宁公司控股的全球最大多晶硅生产商赫姆罗克半导体公司近日宣称,将对该公司在美国密歇根州赫姆罗克的主要生产基地的多晶硅装置进行限产,并将该厂的雇员人数从1000人减至900人。此外,该公司还宣布推迟其在田纳西州克拉克斯维尔的投资额达12亿美元的新项目投产时间。【全文】
多晶硅市场洗牌在即 航天机电带头退出
1月21日,航天机电酝酿已久的“剥离多晶硅资产”计划终于有了着落。
而随着越来越多不甚理想的光伏上市公司业绩快报、年报陆续发布,“将有更多公司选择‘断臂’多晶硅”的传闻也开始甚嚣尘上。
始于2006年,短短几年间,多晶硅产业可谓是经历荣耀、尝尽炎凉。而如今,即便欧美“双反”、我国颁布《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为行业回暖创造了一定条件,绝大多数的业界人士还是对未来心怀忐忑,在他们看来,也许一场殃及更多参与者的“风暴”正蓄势袭来 。
航天机电“剥离”多晶硅资产
早在2012年10月,航天机电就曾发布公告称,公司及全资子公司上海神舟新能源拟通过国有产权公开挂牌方式出售其各自持有的神舟硅业25.13%和4.57%的股权,合计29.70%,并由交易对方以现金方式购买。
对于航天机电的这一决定,2012年时接受记者采访的某券商分析人士曾认为,“这意味着航天机电将甩掉高成本多晶硅包袱,未来的盈利能力有望得到实际改善”。
不知何时起,多晶硅这一曾因“沾硅必涨”现象而备受资本市场青睐的香饽饽,一夜间却变成了包袱、累赘。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