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者瞄准美国能源业

   2013-02-20 中华石化网第一财经日报

97

中华石化网讯 2012年底,一批来自中国的投资者在美国受到了明星级别的待遇。得克萨斯、佛罗里达和威斯康星州的州长们,甚至前总统小布什都会见了他们。美国国务院还特地为他们举行了欢迎酒会。

“当地政府和企业对中国投资者持非常正面的态度。这些中国企业家也惊讶这里的投资机会之多。不管是来自国内还是国外的投资,威斯康星都非常欢迎。”威斯康星经济发展署负责外国直接投资的斯科特·莫斯利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投资取向日渐多元

2012年中国对美投资再次创纪录。根据荣鼎咨询(RhodiumGroup)的数据,完成的交易额65亿美元,比2011年的55亿美元上涨了17%。投资最集中的还是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行业、制造业、房地产业,公共事业也是中国投资者的偏好。

中国企业的投资取向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中海油投资25亿美元购买Devon能源公司三分之一的股份,万向集团购买GreatPoint能源公司4.2亿美元的股份,大连万达以26亿美元购买美国第二大影院运营商AMC娱乐。在投资方式上,兼并和收购依然是主体,大大超过了创建投资。

美国主流社会早就敏锐地意识到中国投资的巨大潜力。早在2011年5月,一份由美国亚洲协会等智库发起、荣鼎咨询操作完成的报告《敞开美国大门——挖掘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红利》,在美国社会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该报告显示,中国对外投资在2004年以前一直微不足道,但2006年就超过200亿美元,2008年超过500亿美元。金融危机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FDI)总额大幅下降40%,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只是微降,依旧保持在400亿美元以上。

该报告预测中国未来必将从产品输出国转变成为资本输出大国,甚至进一步预测“截至2020年,中国在世界范围的直接投资会超过1万亿美元,其中可观的一部分注定会流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

控股收购易引恐慌

但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收购仍免不了受到各种质疑和阻挠,这也反映出美国对中国投资大幅增加所产生的顾虑。尤其是当涉及并购有关国家安全及能源资源等重要产业时,来自联邦政府和国会的反对声音往往会占上风。

三一重工对俄勒冈州一个风电场的收购就因为靠近一个海军基地而被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IFUS)否决。“这个案子让人觉得过分的是,三一重工在美国的相关企业Ralls积极配合(海军调查),最后海军都同意了,但仍被国会和CIFUS否决。”美国传统基金会研究员史剑道(DerekScissors)对本报记者表示。

耶鲁大学金融系教授陈志武(微博)也认为,此案充分显示了美国社会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地方政府和联邦政府对中国投资的不同认识。

由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来自中国的收购似乎更容易引发忧虑。其实即使是美国的盟友日本,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美国的大规模投资,也曾让美国公众产生极大的恐慌。

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来自中国的投资,尤其是具有政府背景的大规模并购,会面临比当年日本投资者更大的困难。

中企万盟国际合伙人和首席运营官徐刚认为,赴美国投资的中国国企和民企还是有很大不同。“国有企业基本上要掌控整个公司,或者最少拥有控股权,他们一般不太愿意持有少数股。这样的操作方式也比较容易引起美国方面的疑虑。”徐刚说。

2010年,中海油以11亿美元收购美国切萨皮克公司三分之一的股份。在徐刚看来,这是国有企业比较理想的收购模式。“这个并购买到的是少数股权,”徐刚对本报记者表示,“但确是战略投资,可以把勘探技术带到国内,从这个角度上也是非常值得的。”

“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现在确实是投资美国的好机会,”徐刚说,“美国的资产便宜了很多,中国的人民币也在继续升值,企业本身也变得越来越有钱,希望到美国寻找更好的机会和先进的技术。”

能源行业蕴藏商机

来自山东的一家化工企业最近准备在休斯敦投资几千万到几亿美元,建造一个化工厂,该厂高管已经到休斯敦考察数次。该企业副总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的化工领域正在发生一场革命,供求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中国的化工企业来说,美国的电力、天然气以及其他原料都比中国便宜很多,是投资的好机会。

“当地的政府对我们非常热情,”这位副总裁说,“因为我们能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当地政府)主动为我们提供各种的咨询。”

不过,他也表示美国原料便宜、人工贵,而且对当地的市场形势、投资政策以及相关法律都不是很了解,在员工政策和管理体制上也很难融入美国的文化和环境。

这也是绝大部分中国企业在美国面临的问题。美国亚洲商业发展公司高级经理尤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的投资机会非常吸引人,但是在美国开始的第一步无疑将是非常痛苦的。语言、文化以及法规制度的完全不同给投资者带来了非常巨大的挑战。”

投资美国,中国企业的道路还很漫长。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弘扬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