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油气合作加速 俄油先行一步

   2013-02-25 中华石化网第一财经日报

80

中华石化网讯 2月17日~19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北京与来访的俄罗斯总统能源发展战略和生态安全委员会秘书长、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下称“俄油”)董事长谢钦进行了两次会见。

外界普遍认为谢钦本次访问的目的除了加强与中国的能源联系外,将寻求与中国达成新一轮“贷款换石油”协定。

尽管双方在最后的公开声明中并没有涉及贷款事宜,就中俄原油管道运输问题,双方预计到2013年俄罗斯对华管道供油量将提高600万吨,达到2100万吨。

此外,俄罗斯分管能源事务的副总理德沃尔科维奇将于2月25日访华,预计其将代表俄政府谈及全方位推动俄中能源合作的总方针和路线图,协调俄油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下称“俄气”)对华出口石油、LNG和管道气的立场。

来自西方的压力

俄罗斯对中国的兴趣不断增加,与近期美国页岩气的兴起所导致的全球能源格局变革不无关系,其对俄罗斯的国内油气开发和外部市场都已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俄罗斯原本计划开发位于巴伦支海的施托克曼气田,通过管道向欧洲以及通过LNG的方式向美国供应天然气。但是由于美国页岩气的迅猛发展,美国天然气市场出现饱和,而开发施托克曼气田的成本高昂,使得其经济性无法达到要求,因此俄罗斯不得不暂停该项目。

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储量,也是第一大天然气出口国。2011年俄罗斯天然气出口为其提供了640亿美元的财政收入。不过由于美国减少了从中东的LNG进口量,这些剩余的LNG开始转运到欧洲市场,欧洲国家开始拥有了与俄罗斯讨价还价的资本。

俄罗斯很难再维持与石油价格挂钩的管道天然气定价模式。过去两年,德国等国家已经成功与俄罗斯重新协商天然气合同价格,获得了更大的折扣。根据德勤的预测,对欧洲出口价格的下滑将使俄罗斯每年的天然气出口收入减少30亿~40亿美元。垄断俄罗斯管道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出口的俄气市值更是在2011年下跌了500亿美元。

对华能源出口的内部竞争

谢钦此次访华不仅探讨对中国增加原油供应、中俄公司在石油开采与加工即上下游一体化方面的合作问题,更是向中国同行推介在LNG领域的合作。此举的重要之处在于俄油将以对中国LNG出口为突破口,打破俄气在这一领域的垄断地位。

俄罗斯总统普京谙知能源对俄罗斯经济的关键作用,他直接参与了俄油的多项合作。俄罗斯现任总理梅德韦杰夫对能源事务也并不陌生,其曾长期兼任俄气董事会主席,在其结束总统任期的前一年,梅德韦杰夫更是命令所有副总理和部长均不得再兼任大型国企的董事长职位。这迫使普京的亲密战友谢钦不得不离开了能源事务副总理的岗位。

2012年5月普梅易位,普京重返克里姆林宫,梅德韦杰夫重新担任总理一职。此后,梅德韦杰夫任命了自己的心腹德沃尔科维奇出任副总理,分管谢钦曾经负责的能源事务;而谢钦则重返俄油,成功游说普京成立了可以代表俄罗斯官方的燃料动力综合体委员会,并出任秘书长。

俄罗斯能源业主要有两大板块——油气和电力。从目前情况来看,德沃尔科维奇将主导电力工业事务,而谢钦将牢牢抓住石油行业不放松。俄气曾经是梅德韦杰夫分管,俄罗斯电力的70%来自天然气发电,所以俄气发展方向的定位将更多倾向俄联邦政府所主导,而俄油则更多代表了普京的意志。

由于行业的重叠性,德沃尔科维奇和谢钦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歧,但这种分歧并不代表普京和梅德韦杰夫之间存在矛盾,而更可能缘于二人所代表的不同公司的利益。

例如,在俄油母公司俄石油天然气公司的国家红利(总值1300亿卢布)的投资方向上,谢钦希望利用这笔资金对电力行业进行国有化,但德沃尔科维奇则主张将其中很大部分资金用于扩大俄罗斯水电公司在远东的新项目投资,这一意见最后被普京和梅德韦杰夫所采纳。

而在对华能源出口上,谢钦倾向通过已经投入运营的中国-哈萨克斯坦石油管道向中国出口原油,而德沃尔科维奇则更希望通过新建一条东部管道,从东西伯利亚向中国出口石油。

尽管二人之间存在分歧,但谢钦和德沃尔科维奇均相当重视对华能源出口,预计在俄油等公司的推动下,俄政府近期将通过立法调整俄气的天然气运输的垄断地位,可能放开产自大陆架的LNG出口和运输。这反而对俄气落实中俄天然气项目是一个重大推动。

中国应参与俄私有化进程

俄罗斯能源战略学家坦卡耶夫认为,随着页岩气革命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扩展,2035年很大一部分石油将被天然气、氢能和电力取代,而届时俄罗斯还有50%的石油地质储量没有得到开发利用,俄罗斯将失去其最大的出口创汇来源。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俄罗斯最好的选择就是加大能源上游领域的开放程度。

2013年2月,俄油与埃克森·莫比尔公司签署了开发俄境内北极大陆架7个区块的协议,区块分布在楚科奇海、拉普捷夫海和喀拉海。俄油与美国公司合作,可以分担勘探风险,通过合作可以获得大陆架油气以及页岩油气的开采技术。

而中国对俄罗斯油气上游领域的存在并不显著。2009年,中国向俄油和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Transneft)提供250亿美元的长期贷款,换取俄罗斯今后20年内每年向中国出口1500万吨原油的承诺。

但时过境迁,通过“贷款换石油”的模式并不能有效保证中国的石油安全和石油利益。未来俄罗斯向中国供应管道油就从1500万吨增长到3000万吨,我们不能再以贷款为增加供油的条件,而应坚持互利共赢的上下游一体化方针,实现风险同担、利益共享,推进能源大项目合作和能源科技协同创新,同时促进中国东北振兴与俄罗斯远东和东西伯利亚地区开发的衔接。所以,应以打造能源经济共同体替代“贷款换石油”的合作模式。

中俄应习得BP-TNK的模式,进行上下游一体化合作,通过建立能源经济共同体的方式开发俄东部油气资源。英国石油公司(BP)在俄罗斯进行了成功的战略经营。2003年BP以70亿美元购得TNK公司50%的股份,至今已经获得了185亿美元红利;现在又把股份卖给俄油,并作为俄油的战略伙伴继续在俄罗斯进行重油和大陆架石油开发。

今后在俄罗斯继续进行私有化进程中,我们要避免陷入英美公司在俄参与股份并购,而我们仅仅充当资金的提供者这种怪圈。

另外,中俄战略学者作为第三方建言者,应当深入学术交流,定期举办能源政策战略论坛,把握对方意图,为两国政府和能源企业间合作出谋划策。而目前的沟通程度与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政治高度不相匹配。反观欧美对俄罗斯能源投资合作的纵深展开,这与其政产学研之间的密切沟通不无关系。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弘扬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