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瞰长庆安塞油田的和谐文化(组图)

   2011-05-13 石油石油

601

  昔日的好汉坡,如今被集团公司首批命名为“企业精神教育基地”。王永辉 摄

 把品牌文化阵地作为入厂教育的鲜活教材。王永辉 摄

在一线举办“好汉坡”精神论坛。王永辉 摄

  如果说,长庆安塞油田的“好汉坡”精神名震大江南北的话,盛开在黄土高原的百里油区的和谐之“花”,如今,又成为“好汉坡”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油田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从“三黑”到“红白绿”的转变

  安塞油田开发初期,由于环保意识、投资等各方面的原因,油区内黑色遍地,黄土色的井场成了“黑井场”;抽油机朱红色的“驴头”被井口刺漏的原油“染”成“黑驴头”;井场旁干净的排水沟变成了“黑沟”,这就是当时有名的“三黑”。

  如今的安塞油田通过实施“清洁生产”措施,踏破铁鞋也难以寻觅黑色的“踪迹”。在原油生产实施封闭式开采、密闭式输送的基础上,每个井站周围都有白色的围墙圈闭,员工住的都是白色的“两室两厅”公寓。值班室、工具房、寝室、厨房“各司其职”,没有“兼职”,再也见不到以前的“综合间”。每个井站都有大面积的绿化带,大红色的抽油机丛式排列其中。这就形成了“红、白、绿”三色耀眼夺目,相互映衬的格局,在黄土高原上星罗棋布,分外亮丽。

  在“好汉坡”精神的发祥地王窑作业区,共有井场138个,计量班站35个,现以实施井场综治的井场为120个,占到87%,井站绿化100%,每个井场都有“环城”绿化带,每个计量站都有50%以上的绿化面积,种植着月季,丁香等花卉,员工行走其间,成就了“人在花中,花在人中,人花一体”的美丽图画。13井区王七增压点采用的是室外计量,各种计量仪,存储设备,管线机关等分布在院内各处,而灌木绿化和小花园面积超过站内面积的70%,将这些生产设施“淹没”在了绿色之中,达到了人和环境的和谐统一。

  岗位员工与工作环境和谐——从以油为“纲”到以人为本的质变

  以油为“纲”的年代,也是先生产后生活的年代,生产高于一切,环保、生活条件、员工的劳动量等考虑得少一些。

  为了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宗旨,主管安塞油田开发管理的长庆油田采油一厂,面对井站复杂的流程,对原有的工艺实施“内脏大手术”,为安全生产强根固基;为了减轻员工在跑井、看井、取样中的劳动强度,投资千万元资金操作对管理流程实施数字化改造,昔日的跑井工如今干起了白领阶层的工作,采油工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指点江山”,“纵观油区”;在改善员工的生活环境上,昔日的“干打垒”已全部拱手相让,取而代之的是座座现代化的公寓。走进采油井站,井站由过去的“山大沟深路遥远,信息沟通难上难”变为现在的“网络一点走天下,电话一拨问嘘寒”,一线的生活条件已经和后勤基地的不差上下。

  如今的安塞油田,85%的住井员工都搬进了“两室两厅” 的宿舍,因为颜色靓白,在黄土高原上格外的耀眼,员工都美之名曰“白宫”。在每个厨房,二氧化碳气体测报仪和可燃气体测报仪都是员工安全的“守护神”,它能对室内的气体浓度做到时时监控,有效的保证了员工在用气方面的安全。

  企业与地方“双赢”和谐——从驮水用毛驴到“牛头”满地跑的飞跃

  在延安市安塞县王窑乡高沟口村,一个弹丸之地,20世纪80年代初,这里住着不到20户的庄户人。自从石油开发会战以来,已发展成为西北的石油重镇。勘探、钻井、测井、水电等凡是与石油有关的行业,在这块地上,都能找到,业务涉及陕、甘、宁、内蒙古、新5个省、自治区,由此而产生的外地生意人也是络绎不绝。

  油田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的突飞猛进,油区地方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原来只能用毛驴一种交通工具驮运饮用水的荒山深沟,一时间跑满了“别克” 、“尼桑”、“现代”以及当地人俗称“牛头”的日本“丰田”等牌子的进口车,外人戏称这里是陕北小“科威特”。

  在这里,每年有大量与石油生产有关的土建工程,挖管沟,建围墙,盖房修路等,周围的农民在各类工程中揽活,用不着远离家乡和亲人,在自己的家门口就可以打工挣钱,现在本地“后生”宁可“给长庆打工,不愿去外地干活”。

  为了建立内外和谐的宽松环境,采油一厂投资上百万元先后在油区周围建成了多片“长庆石油林”和多所“长庆希望小学”,使50多名辍学在家的农村子女重返学堂。员工不到700名的王窑作业区,通过组织“圆梦行动”捐款活动,为地方贫困中学生捐款就达2.327万余元,圆了20名贫困中学生的大学梦。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