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页岩气成全球替代能源新引擎

   2013-03-19 中华石化网上海证券报

189

中华石化网讯 我国油气探测设备再临千亿市场机遇

根据最新消息,我国已启动对可燃冰勘探开发技术的新一轮系统性研究,同时另一项重要替代能源页岩气的开发也在紧锣密鼓的展开。根据资源开发的5个发展阶段,油气探测总是伴随着勘探开发而率先展开,因此,中国的油气探测行业将有望率先获得发展机遇。

根据新华社的消息,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表示,为加快实现对战略替代能源可燃冰的开发利用步伐,我国启动了对其勘探开发技术的新一轮系统性研究,该专项被科技部批准纳入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实施,执行年度为2013-2016年。中国可燃冰的研究开发步伐已经明显加快,有望在全球能源大更迭的前夕,走在世界的前列。

从页岩气田开发经验来看,替代能源的开发通常划分为5个阶段:(1)资源评估阶段;(2)勘探启动阶段;(3)早期开采阶段;(4)成熟开采阶段;(5)产量递减阶段。其中在勘探启动阶段中,需要对油气资源开始钻探试验井,测试压裂并预测产量。而后期开采阶段也需要先进测井仪器,可以说油气探测设备是最有可能获得替代能源发展机遇的产业。

具体来说,油气探测设备在可燃冰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尚未展开。这主要是因为可燃冰的开采仍处于试验阶段。

目前可燃冰主要的开采方法有加热法、减压法、添加化学试剂法、二氧化碳置换法和综合法。加热法主要是促使可燃冰温度上升将其分解为甲烷蒸气;减压法主要通过降低压力,使水合物分解为天然气和水。上述开采手段以及之前的资源勘探都需要先进的探测设备。

页岩气开发技术目前已经基本成熟,在勘探、开发、生产三大环节中,会应用到诸如钻井设备、录井设备、固井设备、测井设备、射孔设备、压力设备、油气水分离设备等众多装备。测井设备方面,随着我国石油勘探开发进一步向复杂岩性油气藏、隐蔽油气藏拓展,探明难度越来越大,测井服务单位对高端、个性化的测井仪器需求进一步加大。目前我国测井作业主要由国外油服公司完成,用于页岩气领域的国产测井设备市场份额还很小,未来10年间页岩气测井设备需求将获得快速增长。国内测井设备公司主要有中油测井、胜利伟业、环鼎科技、中电二十二所、中海油服、吉艾科技、海默科技等。

吉艾科技

  测井设备创新能力出色

公司主营石油测井仪器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测井工程服务,是国内石油测井行业技术最先进、成长潜力最大的专业设备供应商之一。石油测井贯穿油气勘探、开发、生产全过程,是石油勘探、开发、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国外先进测井仪器制造技术主要掌握在斯伦贝谢、贝克休斯、哈里伯顿和威德福等少数国际领先的技术服务公司手中,而这些公司已逐步将业务重心转为测井服务定位。在此背景下,国内测井服务单位对自主技术高端仪器有非常迫切的需求,吉艾科技在内的少数国内测井仪器制造商已经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向客户供应可替代进口的自主技术高端设备。

公司最值得关注的是其创新能力,公司2010年推出小井眼测井仪器,2012年底推出过钻头测井仪器,并计划2013年底推出LWD随钻测井仪器和压裂设备。公司在测井仪器领域的技术基础扎实,体制灵活。

公司2012年收入规模2.17亿元,而测井仪器及服务全球市场规模约150亿美元。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公司的发展空间。公司近年通过外延式发展并购山东荣兴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成都航发特种车有限公司,探索产业链环节的拓展,对应的新增全球市场容量在500亿美元以上,公司具备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海默科技

  已进军非常规油气开采

公司主要从事多相流量计产品销售和移动测井服务和产品售后服务,是国际多相计量领域的技术领导者,也是亚洲市场上领先的油田多相计量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从公司2012年业绩快报来看,营业收入约为1.72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5%左右,净利润因为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增加而减少。

与公司相关人士交流获悉,公司并未涉及可燃冰开采领域,但是如果未来在可燃冰开采过程中需要得到实时的油、气、水三相流量数据,公司的产品将会适用。在可燃冰的开采过程中,也需要得到同步的油、气、水三相的流量数据,因此未来公司产品是有可能适用于可燃冰开采的。

页岩气方面,即将进军非常规油气开采,去年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海默美国股份有限公司下设的全资子公司海默石油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以2750万美元的价格受让Carrizo公司拥有的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盆地的Weld、Morgan和Adam县的Niobrara页岩油气开发项目权益的14.2857%,进军非常规油气领域的决心已经体现。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弘扬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