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 化工科技水平提升该从何处发力

   2013-03-20 中国化工报刘敬彩 杨晓宇

147

 

 

 

日前,开磷矿业总公司与中南大学联合开展磷石膏膏体充填技术研究。图为中南大学副校长李夕兵一行到开磷矿业总公司进行磷石膏膏体充填技术交流。    (王瑞辉 摄)

 
 
    “和从前单纯追逐GDP的发展模式不同,我们今天追求的是一种更为科学、可持续的发展观。”两会期间,这样的声音不绝于耳。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


  自党的十八大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创新驱动,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词,也成为了今年两会热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对于化工行业来说,科技创新是行业转型发展的关键,那么,该如何提升化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要从哪些方面努力?记者从今年的两会提案议案中寻找答案。
  
  
  创新机制—— 健全产学研合作
  
  
  要保证科技创新健康有序的发展,必须建立健全良性互动的科技创新机制。产学研合作作为一种重要的创新机制,在两会期间得到了代表委员们的高度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黄维礼今年将提案的焦点对准了产学研合作。他认为,产学研合作是学术界与产业界为共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而形成的合作。通过这种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全国人大代表、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洪杰在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应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洪杰认为,企业自身去搞创新做研发并不容易,许多企业研发面临资金问题和人才缺失问题。因此,他建议企业与高校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设备优势、信息优势和理论优势,落实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其实,据记者了解,在化工行业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已经被很多企业所采用,如橡胶行业在青岛建立了产学研示范基地;苏九九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深度合作,与南京工业大学、沈阳化工研究院等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昊华宇航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也与清华大学、郑州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企业技术研发实验基地。


  不过,目前国内产学研合作的实际情况仍让不少代表委员感到担忧。全国政协委员张玉台指出,目前产学研合作仍主要以短期合作、松散合作、项目合作为主,没有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方式。这也造成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的困境:一方面,大量的科技成果束之高阁,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大量企业缺乏先进适用技术的支撑,对科技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如何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黄维礼建议,应妥善处理产学研合作中的主体问题。以企业为主体,不能忽略产学研合作的全过程,要对研发、中试、商品转化等全过程进行专门的资金资助与监控,逐步培育企业的成熟度和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平衡性;高校应逐渐建立促进产学研合作的相关制度和机制,制定相关鼓励措施,鼓励与市场需要相联系的应用性研究和技术研究的转向。此外,对于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期长的项目,仅靠市场机制来推动是不够的,需要政府运用政策和法律手段来引导、鼓励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研究。将大学的研究与企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可降低各方的风险,从而实现科技成果的创新与转化。


  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机制如何能发挥更大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金正大公司董事长万连步也有话要说。他告诉记者,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应该进一步强化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为此,他提出三点建议:首先希望政府在科研资金配置和国家科技奖励方面,给予企业更多地支持和鼓励。可以在项目申报和奖励评选中,能设置一定的名额比例留给企业。其次,希望国家能对建有国家级研发平台的企业重点支持,可以设立发展专项资金,每年给予一定的补贴,或者建立起直接向省后国家申报项目的通道。最后,希望赋予企业更多的话语权,在科研决策、项目评审及国家奖励等评审过程中,给企业留有参与投票的席位,不被代言,把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真正落实下去。


  洪杰也表示,建议政府每年派高校里的研究生、博士生、研发人员企业去挂职,真正接地气,摸清市场需求。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大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加强立法、执法力度。真正解决产学研中存在的问题,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
  

 

 


   2013年3月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科技部部长万钢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CFP供图)


  创新环境—— 优化提升服务体系
  
  
  实现科技创新无疑需要良好的创新环境。两会期间,不少提案议案建议都不约而同聚焦优化创新环境。


  “一项业务创新需要办理一年多,一个行政审批需要盖上百个公章,我们被绑得很紧。”一位江苏化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对此,来自香港的全国政协委员许智明向媒体介绍了自己所了解的国外经验:“政策要引导、鼓励,并做好监督、管理。但是具体的微观项目,政府不要参与。要学习欧美,政府只做技术引导、政策鼓励扶持方面的工作,税收优惠、贷款方面也要有配套的基金。”


  化工行业的中小企业数量多、覆盖面广,不过,据记者了解,国内中小化工企业内生创新能力不足,拥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核心技术依然不多。业内人士分析称,我国现有针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大多功能单一且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不高;科技中介服务的不畅通,针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科技中介服务不畅。这些原因都导致中小企业创新受阻,因此提升创新服务、优化创新环境显得非常必要。


  致公党中央提案主要围绕健全创新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提案建议:公共服务平台要为中小企业研发新产品提供必要的场所和研发人员;建立中小企业创新扶持基金,加大产业升级和行业转型的奖励基金投入;着力抓好技术创新、创业辅导、管理咨询、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体系建设,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网络化的创新型企业服务体系。同时,通过构建产业集群及创新联盟,弥补中小企业创新资源不足。


  “高新区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实施创新驱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应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载体和依托。”全国政协委员龚立群表示。他为高新区构建创新体系平台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按照“国际化目标、政府主导、企业化建设、市场化运营、专业化管理”的思路,加快完善研发、中试、检测等科技服务平台体系,为企业提供开放式服务。二是搭建融资平台。设立服务于本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逐步形成上下联动、布局合理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体系。三是搭建社会化服务平台。重点构建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咨询等服务支撑体系。


  记者了解到,在完善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化工行业也有新动作。今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在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将开展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以及行业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的认定工作;还将以研究提出产业目标明确的重大关键技术为切入点,编制2013年行业科技引导计划,建设好行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
  
  
  创新人才—— 引进培养尖端力量
  
  
  目前,创新面临的难点是什么?不少代表委员给出的答案中都有一个关键词:人才。


  “从科技创新的层面来讲,国内科研人员的队伍太弱,无论是横向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纵向和我们现阶段发展的需求看,都比较弱,满足不了需要。”全国政协委员龙长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教授易建强认为,创新最关键还是要靠人才,要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主要还是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作为尖端力量,专业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发展得到了不少代表委员的关注。


  本次两会致公党中央的提案就聚焦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提案指出,目前海外人才引进还存在很多问题,在政府扶持方面力度也还不够。为此,建议简化签证手续等,方便“双创”人才进出,并对于国家急缺人才应高于国际同行薪金水平,可以采取政府支持、民间基金冠名等方式解决资金来源问题。此外,还要切实从人才战略意义上营造有利于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发展环境,包括吸纳他们担任各种领导职务和参与制定相关政策。


  专业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一般而言,专业人才对行业有较深的了解,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或者管理技能,相对海归人才,本土专业人才熟悉本土市场、更懂本土运用。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同济大学副校长郑惠强委员表示,扶持专业人才是鼓励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他认为应从政府服务、融资体系、环境优化等方面入手,建立多元化的专业人才创新创业扶持体系;加大创新创业专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对领军人才、紧缺人才及其团队,从户籍、住房、资金、税收、家庭成员就学就业、出入境管理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需要科技人员的深入研究和探索,也需要广大的产业工人的技术革新和创造,为企业整体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升做出贡献。”全国政协委员袁伟霞表示,高技能人才也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骨干力量。


  记者了解到,近几年,不少化工企业搭建平台提高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激励其岗位创新。比如举办技能培训、技能大赛,这些措施对提高产业工人的技能素质都有很大的帮助,也增强了产业工人创新能力的提升。


  “高技能人才是化工企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骨干力量。建议政府部门应当把尊重技术、尊重技能、尊重技术工人的创造性劳动同样列入尊重知识的范畴之内,以形成有利于技能人才学有所长的运行机制、政策导向和舆论氛围。” 山西晋坤矿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亚军说。
 

 

 


近日,浙江省台州市67家企业以现场洽谈、面试约谈等方式,组团赴陕西省西安市招聘人才。图为浙江台州清泉医药化工有限公司招聘人员与应聘者洽谈。   (本报记者 李军 摄)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六千万吨特大型油气田意味着什么 电都去哪儿了?——从用电量曲线看中国经济活力
能源发展方向定调 构建全新能源体系 水资源短缺,威胁世界粮食安全
生物柴油:踟踌不前,难在哪里 有人欢喜有人忧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