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能源 化工如何注入新动力

   2013-03-22 中国化工报徐岩

168


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深陷“双反”泥淖。 
 

 
  煤山油海,储量再大,总有用完的那一天。而从诞生的那一刻,身上就标注着“可再生”印记的新能源,自然成为日渐枯竭的化石能源未雨绸缪的战略选择。但是,新能源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光伏产业深陷“双反”泥淖、生物燃料产品难出深闺,电动汽车发展举步维艰之际,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对于推动新能源发展带来哪些建议?化学工业又将为新能源发展注入哪些新动力?


  新能源发电:政策引导至关重要


  在新能源领域中,加大对风电、光伏发电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扩大国内市场,消化过剩产能,同时积极为新能源发电并网扫平障碍,是不少代表委员的一致呼声。


  来自内蒙古代表团的全国人大代表石磊认为,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大风电产业扶持力度。据石磊介绍,我国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储量约10亿兆瓦,其中乌兰察布市是内蒙古乃至全国的风能富集区,全市可利用风能资源约7000万千瓦,占内蒙古的三分之一、全国陆上可利用风能资源的九分之一。2012年全市风力发电量6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1.7%。


  尽管发展风电优势明显,但乌兰察布市风电发展所面临的电网输配能力不足导致风电供大于求的问题仍然困然着石磊。“2012年风力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2032小时,低于可研报告设计的2500小时,弃风电量约26亿度,大部分风电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接入系统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风电发展的主要障碍。”石磊表示。


  加速风电发展,还需要化工新材料行业的鼎立支持。据了解,风电发电机容量越大,风电叶片的体积就会越大、长度更长。通过开发高性能的复合材料、结构胶和涂料减轻风机重量、延长使用寿命、降低发电成本,是每个业内企业都致力研究的课题。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明阳风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传卫建议,在行业发展上国家应对风电行业实行扶优扶强政策,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整机制造商和10家左右重要零部件供应商;建立国家风电技术研发机构,提高风电产业研发水平与自主创新能力,以技术支撑风电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对于近年来市场行情犹如坐过山车的光伏产业来说,加紧开拓国内市场已经成为代表委员的共识。


  “我认为,在现在的市场条件下,随着国家对金太阳工程等国内光伏发电项目的支持,将我国具有优势的光伏产品和技术转化为国内市场,可行性已经越来越高了。”全国政协委员、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建民说。


  在朱建民看来,光伏产业非但不是一个落后产能,反而仍然是一个阳光产业。经过近10年的发展,特别是化工材料领域成果的支持下,我国从单晶硅、多晶硅,到切片,到电池组件,到相关的发电技术,应该说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在国内大规模发展光伏发电产业的条件。现在光伏产业面临产能过剩的困境,国家应该积极鼓励支持,引导它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光伏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也是一个转型阶段。从原料型的,半成品型的,向成品型转变;从过度依赖国外,向开拓国内市场转变;从过度依赖并网,向分体式与并网结合来转变。我觉得这种发展模式很值得期待。市场通道打开之后,然后投资,产品,技术就会不断的往这儿涌。形成一种绿色消费的良性循环。”朱建民告诉记者。


  朱建民建议,培育中国的光伏应用市场,应该高度重视针对储能系统的研究开发和政策支持,针对储能用电一体化设备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实现设备层面上的自给式太阳能利用 。


  朱建民提出大力发展储能设备的建议与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生物化工研究所所长邢新会,全国人大代表、东岳集团首席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永明不谋而合。


  “钒为不可再生宝贵资源,长期以来,我国钒产品主要是在炼钢过程中作为添加组分使用,缺乏更广泛应用途径的开发,导致钒制品价格很低。事实上,钒产品除用于炼钢过程外,近年来呈现了在新研究开发的全钒液流电池中的应用潜力。钒电解液不仅可以作为储能介质在钒电池中使用,还可以作为保护我国钒矿产资源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大规模储能全钒液流电池技术是推动我国清洁能源发展、拓展钒资源应用产业链及钒资源保护的重要方向。”邢新会说。


  张永明透露,目前东岳集团在钒电池离子膜的研发上已经取得积极的成果,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今年我国在钒电池产业化方面将有具体进展。

中国首次航空可持续生物燃料验证飞行使用的是小桐子原料油加工制成的航空燃料。 (本版图片均由企业提供)

 

  生物燃料:变废为宝蕴含商机


  众所周知,使用生物燃料能有效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有利于PM2.5等空气污染治理。而利用废弃的纤维素为原料生产的燃料乙醇是一种新型清洁能源。据测算,添加10%体积燃料乙醇的车用乙醇汽油可减少一氧化碳排放25%~30%,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如何扩大生物燃料的适用范围、降低生产成本成为业界代表委员共同关心的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邓州市中医院院长唐祖宣建议,国家应在政策层面上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发展秸秆生物质能源的支持力度,抢占产业先机。


  唐祖宣认为,在我国发展生物质能源不仅可以节能减排,而且可以帮助农民增收,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机遇。为此,他建议在法律政策上,要落实国家现有各项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律政策,特别是强制市场配额和产品全额收购的政策,制定促进生物质能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实施方案。在财政政策上,设立国家车用生物燃料专项资金,从全国汽柴油销售中收取车用生物燃料附加,专项用于车用生物燃料的研发、项目投资和运营补助。在税收政策上,对生物质能源产品免征消费税,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按照汽油中燃料乙醇的添加比例,对车用乙醇汽油调和组分油给予减税优惠等。在价格政策上,对沼气发电执行秸秆发电的上网电价政策;沼气经提纯达到天然气标准后,入网和入站参照执行当地天然气门站价格。在土地政策上,各级政府对生物质能化示范省规划项目建设用地给予优先支持,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安排中给予重点保障,同时放宽用地指标限制。在投资政策上,要下放生物质能项目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加大对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项目的投资补助。


  全国人大代表、圣泉集团董事长唐一林指出,由于在纤维素乙醇的市场准入、项目建设管理和核准方面,国家一直实行“定点生产,定向流通”的政策。而定点生产企业大都是大型国企,非定点企业生产的不能用作燃料乙醇,因此限制了民企进入燃料乙醇市场。此外,纤维素乙醇定点批复程序繁琐,新批企业被选为定点比较困难,也制约了纤维素乙醇的扩大再生产。


  唐一林建议国家把燃料乙醇项目审批下放到各省备案,由各省安排落实市场自由流通,改变在流通过程中由国企参股等不合理现状,摆脱国企参股的内部控制,还燃料乙醇一个自由开放的市场,给企业更多自主权。


  同样呼吁政府破除民企玻璃门支持非粮生物质燃料产业的还有全国人大代表、阳光凯迪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义龙。陈义龙提出,我国应修改《可再生能源法》,鼓励非粮生物质燃油与化石燃油进行公平市场竞争,优先支持生产非粮生物质燃油企业,建设商品销售的加油站,形成企业的销售网络,推进我国燃油市场竞争格局的形成;同时以确保生物质燃油企业生产原料供应,明确非粮生物燃油销售商品的定价标准,加大企业的成本补贴。


  全国人大代表、中船重工711研究所所长金东寒也十分关注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尤其是燃料乙醇。金东寒说,现在进入这个行业的是产业链低端的国有大型企业,比如中粮、中石油、中石化。他们生产加工方面比较熟悉,但是整个工艺优化还不够。因为做燃料乙醇需要用多种热交换器、泵,这些都是装备制造业的长项,如果吸引装备制造集团进入这个行业,通过合理竞争,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


  电动汽车:核心材料亟待突破


  3月7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参加全国两会时,选择乘坐了我国自主品牌纯电动汽车进入驻地。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倡导者,万钢的举动显然是为了宣传推广我国自主研发的电动汽车。用纯电动汽车逐步替换传统燃油车,确实是应对资源、环境压力的一种解决方案。


  不过,在多数业内代表委员看来,电池技术依然是目前制约新能源汽车实现突破的瓶颈。


  “困扰我们的最大难点是电池。这关系到我们是否能拿出一个成熟、像样的产品提供给消费者。”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一汽董事长徐建一指出。


  全国人大代表、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表示同意这一观点。他指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过程中,电池是一个大问题,特别是电池材料,与国际水平存在很大差距。我十分担心这个差距会越来越大。”


  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欧阳明高也表示,尽管我国以电池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在突飞猛进,但现在国外电池研发已瞄准300瓦时每公斤的能量密度,我国则差距很大,紧迫性突出。


  据记者了解,要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性能和稳定性,在正负极材料、隔膜材料和电解液等多个领域,我国还需要加强科研力度和创新成果转化。对此,徐建一表示,考虑到我国在车用电池技术上的短板,还要集中力量提升电池效能和安全性。建议从国家政策层面鼓励车用电池研发,从电池材料这个源头抓起,推进电池技术方面的突破。


  在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和产品推广上,政策支持不可或缺。长期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万钢在两会中表示,科技部将继续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基础性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技术创新平台共建共享、产业化商业化示范、国际技术合作等方面的工作,促进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


  除了纯电动汽车之外,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也是被寄予厚望的未来交通工具。近年来,世界各大汽车公司纷纷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金,组织团队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张永明透露,目前奔驰、宝马等绝大部分德、美、日大型汽车公司都投入到了燃料电池汽车的开发工作,并且将在2015年全面开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产业化。


  “质子传导膜是将氢气和空气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关键部分,也是整个氢燃料电池的核心。整个电池的尺寸都取决于质子膜的开发情况。目前这部分材料是杜邦等国际著名化企的竞争焦点,而东岳集团的研究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产品性能得到了国外汽车公司的好评,双方正在就燃料电池催化剂和助剂等方面寻求进一步合作。”张永明自豪地说。


随着环境压力增大,风电成为新能源中的宠儿。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六千万吨特大型油气田意味着什么 电都去哪儿了?——从用电量曲线看中国经济活力
能源发展方向定调 构建全新能源体系 水资源短缺,威胁世界粮食安全
生物柴油:踟踌不前,难在哪里 有人欢喜有人忧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